巍巍丰碑 (一) ——周总理与石河子的不了情 高炯干 高玲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2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巍巍丰碑 (一) ——周总理与石河子的不了情 高炯干 高玲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右四)、陈毅副总理(右二)及自治区、兵团领导视察八师石河子垦区。 (资料图片)
1965年7月5日,正是石河子垦区千顷麦子成熟,万亩棉花、玉米茁壮成长的黄金季节。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归来。他们不顾长途旅行的疲劳,冒着酷暑炎热,带着党中央的重托,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视察工作。
地处祖国西部边塞的年轻石河子,为何能得到周总理的重视?这里大有文章。
引 子
石河子因玛纳斯河铺满卵石而得名。它南依天山,北临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距乌鲁木齐150公里。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驿站。1950年,这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周围是一片芦苇沼泽和戈壁荒原。北部的莫索湾曾有满清军队屯垦,但因抵御不住干旱和风沙的侵袭而折戟沉沙,留下西营、东阜等古堡的废墟。
共和国开国的礼炮唤醒了这沉睡千年的土地。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26师和兄弟部队执行毛主席屯垦戍边的命令,进驻玛纳斯河两岸,开展大生产运动。
王震将军一行骑马勘察后,将军挥鞭一指说:在这里开基,建座新城。
于是,部队将士在这里同时开始垦荒和建城。战士们住着苇棚和地窝子,吃着囫囵煮麦粒配老咸菜和青石板上烙的大饼,使用原始的坎土曼,用人拉犁的方式向荒原开战;在积雪没膝的南山伐木,畜拉人拖把原木拉到百里之外的石河子。就地取材,烧制出标有22(兵团)字样的红砖作为建筑材料。
陆续,八千湘女上天山,一万五千名齐鲁女兵到戈壁,河南青壮年、上海武汉支边青年、复员战士和一大批自动支边的人员来到兵团,为兵团增添了新鲜血液。
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千古荒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困难时期,内地出现严重饥荒。而石河子在荒漠造田近百万亩,实现了当年开荒、当年丰收,被誉为新疆的粮仓,三年共向内地运送救灾粮食3500万公斤。按十公斤粮能救一名饥饿的灾民计算,能救350万名灾民。军垦人守着粮仓同内地灾民共患难,他们严格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每人每月粮食定量15公斤,没人多吃。劳动强度大吃不饱,他们就“粗粮吃,细粮卖,守着粮仓配野菜。”
联合国通过卫星发现莫索湾的绿色植被挺进沙漠二十余公里,引得一批国际治沙专家前来考察。他们惊叹军垦人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兵团司令员陶峙岳曾写诗称赞:
红旗插遍莫索湾,
大地茫茫一手翻。
唤醒千年沉睡梦,
永葆青春在人间。
垦区九千公顷林带林海的绿色屏障锁住风沙,护卫着260万亩农田,总长1万多公里纵横交错的渠道,引来天山雪水,滋润秀美的田林;十几个农场和众多工厂、商店、学校和住宅掩映在绿荫深处。一座美丽的新城如群星托月般挺立在农场环抱中。昔日人迹罕至的荒地,已变得处处欢歌笑语、生机盎然,年年麦浪翻金、棉海吐银、瓜果飘香、鸟鸣花艳。垦区赢得“戈壁明珠”的美誉。
兵团石河子变荒漠为绿洲的壮举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设想,要把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改为生产建设部队,安置城市知识青年到国营农场工作。
为实施这一重大战略作准备,周总理曾约张仲瀚在广州就兵团工作情况,长谈了8个晚上。当他得知,兵团在部队屯垦戍边和安置知识青年工作方面已取得了较成功的经验时,周总理决定到兵团石河子实地看一看。
上篇:周总理视察石河子
徒步入城为亲民
1965年7月5日,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石河子子午路两旁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花束如潮。
忽然,人群涌动,欢呼声骤起:“啊,周总理来了!”八师负责接待工作的领导任友志同许多群众有着同样心思:最好司机能把车开慢点,让我们看清楚周总理。大家都没想到,周总理在离子午路还有五六十米的地方就下了车,健步向大家走来。顿时,整个子午路上的人们沸腾起来。只见周总理身穿短袖白衬衣、浅色裤子、深色凉鞋,满头黑发、英姿勃勃,浓密的剑眉下目光炯炯。他迈着矫健的步伐,慈祥地微笑着,向群众招手致意。
群众热情地呼喊:“欢迎周总理!总理辛苦了!”周总理亲切地回答:“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啦!”“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
周总理那年67岁,看上去不过五十多岁,身体健朗。时任副总理的陈毅、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以及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军区司令员郭鹏、军区副司令员兼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瀚等领导都随着周总理步行到下榻的第一招待所。
那时,凡是在子午路上的人,都亲眼目睹了周总理一行。这幸福美好的情景,永远留在了石河子人民的心中。
放弃午休忙工作
午饭之后,周总理放弃午休,约先期在石河子调研的农垦部办公厅主任丁克听取工作汇报,为实施把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军队改为生产建设部队,并安置好城市知识青年的战略做准备。周总理向丁克提十几个问题,丁克一一做答。
利用午休的两小时调研,周总理得出结论:兵团可以安置50万名复员军人、知识青年,可以开荒350万亩地。为弥补垦荒资金不足,石河子应以农为主搞多种经营,工业、商业都可以搞。
这次周总理利用午休谈工作的事,并没有告诉其他的随行同志。因为,他有个习惯,了解专项工作,就找有关部门负责的干部单独汇报,不要他人陪同。这次亦然,周总理关心人,不影响他人的午休。
绿城花城军垦城
下午三点钟,周总理擦了一把脸,准时乘车去视察工作。他打开车窗察看城区的景色。浓密的绿树掩映着“军垦笫一楼”等房舍;林荫大道旁的鲜花五彩缤纷,芳香醉人;忙碌的园林工人和上学去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在花丛中时隐时现。正是,城在绿云中,人居花丛里。这座年轻的城,也让周总理一见倾心。他高兴地连声说:“好,是绿城、花城、军垦城。”
陪同的张仲瀚介绍说:“这座新城是王震将军、陶峙岳司令员、赵锡光军长以及军垦战士的血汗凝成的。”周总理一语双关地说:“是的,我知道,最初请苏联专家设计的石河子新城建设规划设计图,整体是放射式的,有很大缺陷,是你们改成棋盘式,既符合民族习惯,又考虑到城市长远的发展。你们设计的图能管一百年。”
周总理的称赞使张仲瀚感到温暖和快意,如小学生答对了题得到了严师的赞许一样。
诗情画意葡萄园
中午三点半,周总理乘车来到石河子总场园艺队葡萄园门前。车刚停下,他非常敏捷地第一个下了车,顺手摘下墨镜,健步向守候在门前的几位同志走去,并与他们亲切握手。
周总理看见一位戴着眼镜、像个知识分子模样的青年便问道:“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答:“南京农学院。”“噢,你是大学毕业生啊。”周总理显得特别亲切,伸出大拇指,称赞说:“好!”当周总理总理问清楚他叫潘宝欣,28岁还没有结婚时,就又问他是哪里人。小潘用浓重的苏南口音回答说:“江苏武进县人。”周总理没有听清,再问,他又重复了一遍。周总理还没有听明白,看见小潘有点尴尬,便转过话头亲切地问:“哪一年进疆的?”
“1963年。”
“经过劳动锻炼没有?”
“在四分场三连锻炼了八个月。我们连是兵团的标兵连队。”
“现在担任什么工作?”
“技术员工作。”
“工资多少?”
“63元7角2分。”
“工作条件怎么样?”
“还可以。”
“生活习惯不习惯?”
“习惯了。”
这时候,周总理才放了心,松开小潘的手向葡萄园中走去。他一边走一边用手中纸扇轻叩着额头,仿佛在深思着什么。刚过门坎,他忽然又转过身来,右手握着纸扇向左手一拍,笑着对小潘说:“噢,明白了,你是苏南武进县人!”
接着,周总理背着手,仔细察看葡萄园中立着的一块说明牌。他浓密的剑眉皱了一下,指着木牌上的一行字问小潘宝欣:“葡萄园140亩;1964年,葡萄总产6万公斤;1965年,计划产量11万公斤。接近翻一番,能达到吗?是不是搞浮夸呀?”
潘宝欣解释说:“总理,我是搞农学的,这里面还有位园林技术员,让他给您介绍。”接着便向园中喊:“魏志洲,来一下。”
头戴太阳帽,手拿修枝剪,鼻梁上架着近视镜的魏志洲非常腼腆地从葡萄架下走出来。他是西北农学院毕业生,因为家庭出身不好,领导没有安排他接待周总理。当天清晨,小潘出个点子说:“你是园林技术员,就在园中劳动,到时间准能见到周总理。”
……
周总理上前握住魏志洲的手,问长问短,接着又提出木牌上的问题。魏志洲向周总理汇报说:“去年我们因缺乏经验,致葡萄受了虫害,比正常年份减产1万多公斤。今年,我们学习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采取了早防,灭小(虫)灭老(虫)灭了(灭光)的措施,已根治了虫害。”
接着,他又向周总理汇报了在施肥、整枝、浇水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后说:“我们有把握完成今年的增产计划,不是搞浮夸。”周总理听了点点头,舒心地笑了。
周总理与和陪同的领导同志兴致勃勃地在葡萄行子中漫步。
这座果园面积有140亩,一行行葡萄筑成一道道绿色长廊,交错盘绕的枝蔓密不透风,遮掩了人们的视线。一串串葡萄摇曳枝头,翡翠般的无核白、玫瑰色的和田红、宝石绿的喀什噶尔、乳白色的大马奶,晶莹剔透,看了叫人满口生津。
气宇轩昂的张仲瀚站在葡萄架下,举着照相机,“咔嚓”“咔嚓”左一张右一张地拍照。他浓密潇洒的黑发上盖满了葡萄叶子。
周总理看到在边塞戈壁上竟有这样美丽的葡萄园,十分高兴。他指着满架葡萄对魏志洲说:“这么多葡萄可以加工成果酒。”接着又用商量的口气问:“我们是远道来的,能不能让我们尝尝?”
魏志洲回答:“好啊。”马上选了一串葡萄摘下来递给周总理,抱歉地说:“还不太熟。”周总理尝了一颗,点点头,然后分给陈毅等陪同的领导。
这时,豁达爽朗的陈毅已经自己动手摘了一串葡萄,吃了一口,说:“啊,酸的。”周总理用纸扇轻轻敲了他一下,微嗔地说:“主人讲了,不成熟嘛,浪费了。”
周总理站在树荫下的小渠旁,双臂叉腰,脚踏着渠边嫩绿的青草,用黑凉鞋的尖端触着清澈透亮的渠水,很惬意地观赏着园中的景色,对陈毅说:“元帅诗人,作诗啊。”陈毅说:“遵命!”
戈壁明珠壮美的景色和兵团军垦战士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激起了这位军旅诗人的灵感,才华横溢的陈毅边走边思考,用京戏道白夹着川音语调即兴吟道:
乌鲁木齐欣暂住,
石河寻访得逍遥。
白杨梯堤护农地,
水道纵横育稻苗。
戈壁惊开新世界,
天山常涌大波涛。
人人勤奋为集体,
集体生根最自豪。
周总理称赞说:“好诗,气死曹子建了。”陈毅连连摆手说:“不敢当,不敢当。”他诗兴未尽,又继续说:“这里太美啦!总理能批准我退休到这里来落户就好了。”逗得周总理和在场的人都笑起来。
陈毅看了一下手表,提醒周总理说:“只好走马观花了。”周总理便和在场的人一一握手告别。他左手拉着潘宝欣,右手牵着魏志洲,亲切而信任地注视着他们一会儿,然后紧握住他们的手用力摇了摇说:“好好干,祖国需要你们,边疆需要你们。”
轿车开动了,周总理还从车窗里伸出手来向他们招手致意。潘宝欣、魏志洲挥动双臂依依不舍地送别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的轿车右转弯驶进了绿荫深处,他们的双臂还举在空中,一串泪珠“扑哒,扑哒”洒落在胸前。
亲吻军垦小花朵
下午四点多钟,周总理一行来到石河子总场二分场一连棉田地头,周总理同职工群众亲切握手。郭文波是受其接见的一员。她天生丽质,显得很年轻。周总理微笑着对她说:“姑娘,新疆是多民族地区,你可以选一位中意的维吾尔族小伙结婚,将是一件民族团结的美事。”郭文波笑答:“总理,我已经结婚,有女儿了。”总理歉意地笑了笑说:“好啊,祝贺你,扎根边疆了。”然后顺手慈爱地抱起近旁五岁的女孩玉梅,亲了亲。赵玉梅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南泥湾生产的老八路——石总场第二场长赵万池。小玉梅出生在新疆,是军垦事业的继承人。周总理抱着她,如抱着军垦人献的一束鲜花,久久舍不得放下。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在一片树冠交合、绿荫蔽地、飘逸着缕缕田野的清香、回荡着阵阵清脆的鸟鸣的林带中,摆着几张桌椅。周总理一行在这里稍事休息,交谈着。
石河子总场的一位领导说:“上海支边青年们来了。”周总理总理站起身亲切地招手说:“来,青年们到这里来。”青年们欣喜若狂、蜂拥而至,紧紧地围绕在周总理身旁。他们是杨永青、雍凤兰、郑月华、卓爱玲、朱兆华、陈雪琴、应志毅、孙贵娟、亓毓纯、张立勇、魏淑荃。
周总理高兴地和大家握手,一一点数:一、二、三……十一名。然后风趣地向他们介绍陈毅副总理:“这是你们的老市长。他很关心你们,特地来看望你们的。”
陈毅说:“是总理要我陪他,特意来看你们的。”并用上海话问:“侬住嘞啥地方?”听到上海乡音,青年们感到特别亲切,都禁不住欢笑起来,回答说:“阿拉家都住嘞徐汇区。”
周总理问:“你们什么时候来新疆的?”卓爱玲抢着答:“我们是去年6月10日来的。”周总理说:“哦,一年多了。”
陈毅接着问:“你们想不想家?”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想家,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个子最小的姑娘陈雪琴说:“我们在这儿一切都习惯,就是家里来信叫我们回去也不回了!”
周总理很感兴趣地问:“真的?”青年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真的!”
周总理侧过身问身旁的杨永青:“你家里是做什么的?”杨永青回答说:“我父母在香港,父亲在一家轮船公司当职员。”周总理说:“噢,你来得不容易呀!父母在香港,你在这里照样可以独立生活嘛。”
周总理又问她的文化程度,她回答说,是高中毕业,因为身体不好,没有考大学。连队指导员马太定接过话头向总理介绍:这个姑娘是共青团员,1962年高中毕业,她迫切要求到艰苦的地方锻炼,就拒绝了同父母移居香港的要求,放弃了在上海无线电厂当营业员的工作岗位,经组织批准,去年7月5日来到新疆,到今天整整一年了。她现在是五好工人,还是出席八师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的代表。周总理听后,满意地笑了。陈毅副总理意味深长地说:“这里就是大学嘛,是劳动大学。”
周总理问卓爱玲的家庭出身,能歌善舞、性格活泼的小卓这时却羞答答地回答:“我出身在资产阶级家庭里。”周总理又问:“你家里还拿不拿定息?”小卓听成自己要不要定息,急得满脸通红地说:“我不要拿,我不要拿!”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周总理亲切地对她说:“你爸爸拿定息是他的事嘛。”接着又告诉大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和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都要看他现在的表现和立场。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
背着出身包袱的卓爱玲和虽有决心但心中仍有出身阴影的杨永青,听了周总理意义深长的话感到心中热乎乎的。
周总理对张仲瀚说:“他们不远万里而来,要爱护他们,让他们受到锻炼,要像老兵带新兵一样,关心爱护新一代军垦战士。”
这时候,自治区公安厅的一位领导低声地责问参与接待工作的石河子总场组织股股长赵天益:“怎么回事?尽找些出身不好的让总理接见?”其实,事前赵天益曾向上级领导请示过:“受接见的支青,家庭出身有没有限制?”回答说:“没有限制,挑表现好的。”实际上选出来的出身好的占大多数。赵天益一边解释,一边把站在后边的烈士子弟应志毅及工人出身的支青们向前推了推。
当得知应志毅是个革命烈士的儿子时,周总理亲切地问:“你父亲是哪个部队的?在什么地方牺牲的?”小应回答说:“是第三野战军二十军的,1947年4月,牺牲在山东省博山附近。”
周总理说:“三野是陈副总理领导的。”陈毅回忆道:“那次战役是刘飞指挥的,战地离博山几十里,打得很激烈……”说到这里,周恩来和陈毅表情深沉,静默了片刻,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怀念。
周总理又问著名电影演员张伐的小儿子张立勇:“你爸爸支持你来新疆吗?”张立勇回答说:“支持。”周总理十分高兴地说:“你爸爸在电影里演的是英雄,英雄是不会拖儿子后腿的。”
青年们崇敬地听着周总理和陈副总理的讲话,心里默默立下誓言:我们一定牢记党的教导,把革命的大旗从前辈人手里接过来,一代一代传下去。
应志毅来疆时就把父亲在狱中的遗书带在身上,表示继承父亲的遗志,决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这时,张仲瀚把一盘冰糕送上来,说是石河子总场自己生产的,请周总理尝尝。周总理却亲自把一块块冰糕分给青年们,并风趣地说:“我以主人的身份,拿你们生产的东西,请你们的客……”话未落音,大家乐呵呵笑了起来,都说:“请周总理、陈副总理先吃吧!”
从农场生产冰糕,谈到大家在生产中的事。周总理问:“一年多了,你们做出哪些成绩啊?”
青年们争着说:“我们112名支青,在老职工的帮助下,开了2700亩荒地,种的麦子今年获得了丰收。”有的比划着说:“我们种的棉花已长了一尺多高。”有的说学会了理发,有的说在教老职工的子女念书。
周恩来、陈毅听了青年们的汇报,对他们的进步表示满意。周总理勉励大家,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农业知识,把毕生献给祖国边疆建设,做共产主义接班人。青年们表示,要坚决听党的话,读毛主席的书,在屯垦戍边的事业中锻炼成长。
将近半小时的幸福接见结束了。青年们依依难舍地说:“请总理回到北京,问毛主席好。请毛主席、党中央放心!”周总理说:“好,一定转达。”并再次和青年们一一握手,说:“我们到上海时,也告诉你们的亲人,说你们在边疆一切都好,叫他们也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