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小李庄
石河子日报
作者:李春坤
新闻 时间:2020年04月2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李春坤
随着军垦精神传承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以及人们对军垦文化教育的普遍渴望,军垦遗址——小李庄,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众人所关注。
近年来,曾经在小李庄工作、战斗过的老军垦们常到这里聚会、凭吊。
每逢七一建党节日,更有很多基层党组织络绎不绝地来这里开展活动,接受党的光荣传统和军垦精神的再教育。
兵团的一些院校也经常组织师生前来接受军垦精神的传统教育。
国内一些军垦题材的影视公司也瞅准了小李庄,把小李庄作为实景拍摄基地。如《戈壁儿女》《镇边将军张仲瀚》《老步枪》《花儿与远方》《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等多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都是在小李庄开机、即景拍摄的。
参观、游览军垦旧址小李庄,睹物思情,让人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
小李庄轶事
小李庄,坐落在玛纳斯河兰州湾段向西拐弯处的北岸高台上,在石河子市东北方向直线距离13公里处,与其东南方向的玛纳斯县城相距15公里。把石河子、小李庄、玛纳斯县城三个坐标点,用线连起来,近似于一个等边三角形。
小李庄的北边一公里处,是完工于1958年的跃进水库,俗称大海子水库;其西边不足一公里,则是1961年溃坝、1962年重新修筑起来的夹河子水库。
小李庄原本是玛纳斯县兰州湾乡的一个小村庄,是绥来城(今玛纳斯县城)至阿尔泰黄金通道上的一个小驿站。因地势重要,故玛纳斯河的这段通道上常有军队驻防。又因当年在庄内住的李志勇和李厚元两家村民,与附近住着的李姓村庄中的村民相比年龄偏小,这个驿站故被称为“小李庄”,这个称号延续至今。
新疆解放以后的1952年,时任新疆军区运输部部长的陈实(后曾任兵团司令员)非常看重此地。他派人于当年春天,来到这一带进行水文和地情勘测,经新疆军区和自治区批准后,于6月18日,在小李庄成立了新疆军区后勤运输部生产总队,编号为二十二兵团骑兵第七师。
骑七师由老红军林海清兼任党务和行政指挥主持工作,由刘炳正、荣福韩、刘三朵、张志勇等老八路干部辅佐。
部队的进驻,使得亘古荒原上的小李庄驿站变成了改天换地的一座军营。
1953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撤销了“二十二兵团骑七师”的编号,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十师,战士们在这里垦荒、耕耘,并且当年就取得了农业生产好收成。
恢弘的俄式建筑
驻军小李庄后,部队官兵在这里垦荒的同时,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师部的规划建设也拉开了帷幕。
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师部的规划建筑面积是11.94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气势恢宏,功能齐全,风格迥异,既彰显了兵团军垦文化的特色,又极具军事防御功能。所有建筑物都采用俄式建筑风格,即铁皮屋顶、大屋檐、火墙壁炉、八角砖铺地、木制顶棚……
每年冬季过后,居高临下俯瞰小李庄,一幢幢红色的铁皮屋顶掩映在绿树之中,宛若一幅大手笔的油彩画卷,煞是好看!
从卫星拍摄的图片上看,建成后的小李庄军营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呈“臼”字型,两座走廊平房的间距就是“大门”。“大门”的对面近200米处就是一座“丅”字型二层办公楼。这是一座始建于1953年5月1日的砖木结构的办公大楼,仅用了5个月时间就修建好了。办公楼的地板、顶棚和楼梯均为木质,走在上面,“咚咚咚”作响。“大门”与办公楼之间的行道两侧,则分别建有医院、学校和官兵宿舍等对称房舍。
小李庄的西片区,以两座八角二层小楼为“大门”。“大门”对面则是与东片区办公楼几乎在同一个纬度线上的军人俱乐部——大礼堂。
这座占地面积2400多平方米的军人大礼堂,由红砖砌起的四个大方柱,撑起了大礼堂坐南朝北的门面。门面上方是一个大红五角星浮雕,五角星周围是飞翔的和平鸽,象征着中国军人爱和平、中国军人以战争争取和平的建军理念。这个宽为29.8米、纵深为74米的大礼堂,由三个木质的弓形大梁撑起了整个大礼堂的拱形屋顶,观众席上没有一根支柱,更显得观众席的开阔和畅通。舞台前沿两侧的边框上是棉花、玉米和麦穗的浮雕,表示着祖国解放后的小李庄驻军是以农业生产为己任的生产建设部队。
大礼堂建成后,小李庄的驻军部队官兵们曾在这里聆听过起义将军、水利部长傅作义的考察报告;也曾在这里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疆报告团成员进行过联欢和交流。驻部小李庄的军人们最早在这里,了解了上甘岭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
小李庄规模恢弘的军人大礼堂,既是小李庄驻军官兵的文化娱乐和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军人们冬季编筐、制耙的劳动场所和农产品收获后的粮仓。
当年的“小北京”
小李庄最早的驻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的骑兵第七师。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
作为肩负生产、作战双层使命的军营,小李庄除了生产、战斗的指挥机关外,还设有被服厂、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店、银行等,居住人口最多时达七千多人。
当石河子还在使用马灯照明、尚没有电灯的时候,小李庄就已经发电照明、灯火辉煌了。特别是每到周六晚上,部队在广场上放映电影,周围十里八乡的老乡们常常坐着牛车、马车,拖家带口地赶来看电影。部队还时常在电影开演前举办军民联欢活动。“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羊肚肚的手巾三道道蓝……”你方唱罢我登场,整个小李庄一片沸腾。这些活动不但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更彰显了解放后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时的小李庄,因为有洋楼、有电灯、人多汽车多,被人们称之为新疆的“小北京”。
小李庄的驻军是由老红军、老八路、解放战争入伍的官兵、九二五起义官兵以及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军人团体。在这里,让人时刻都会感受到军人那种无坚不摧、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力量。
1955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对部分农业师、团的布局和规划进行了调整,同时撤销了农三师、农九师和驻扎在小李庄的农十师。原农十师从此合并、归属于农八师。小李庄便成为农八师的一个团制农业生产基地。
再后来,小李庄与西邻的三十团、十户滩劳改支队,三队合一改为农八师三十团,团部设在了十户滩九支渠。从此,一个原本由师部建制的小李庄退位变成为一个只管三个生产队的营级单位,小李庄从此失去了师一级指挥机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引领地位。
小李庄不再那么耀眼醒目了,却迎来了“教育中心”的地位——原来的军营变成了子女学校。
早在1953年,农十师就在小李庄开办了幼儿园和识字班。1955年,原农十师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交由农八师接管后,农八师进一步扩大教育规模。至1958年,在这里正式开办了农八师子女一校。为满足莫索湾开发大军子女受教育的需求,1959年,小李庄专门开办了莫索湾中学班。到了1961年,莫索湾各农场分别办起了初中教育,开发莫索湾的军垦大军子女分别归场、就近上初中了,小李庄便只剩下了三十团的子女学校了。1964年,小李庄在原有三十团中学的同时,又办起了一座农业中学。1965年夏,原由农八师子女学校代管的师范班转到小李庄,扩办为学制三年的农八师师范学校,为农八师培育了近150名中师力量,同时小李庄还开办了统计、会计培训班,加上三十团中学的数百名师生,小李庄得到了农八师“教育基地”的美称。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的发祥地
小李庄医院是当年农十师师部规划建设的重要部门,也是现今石河子市人民医院的发祥地。
早在1953年,驻师小李庄的农十师就开办了简易医院。医院坐落在小李庄的东片区东侧。医院坐东朝西、南北走向。
医院没有围墙,院内常有野兽出没。延安来的李满堂院长就特别强调医护人员:“晚上要看护好伤病员,不准伤病员离开病房、到院子里去。”因为,李院长就曾经在办公室里隔着两层窗户玻璃,举枪打死过两只饥饿觅食的狼。
为进一步发展农八师的卫生医疗事业,1958年,农八师在小李庄组建了农八师卫生学校。经过半年的培训,第一期36名医生助理师在小李庄结业,大大充实了农八师的医疗队伍。
1958年春,随着莫索湾7个农场开发的全面展开,万名开发大军的就医、疗伤问题遇到了困难。
1959年,八师决定:小李庄医院举院搬迁到了莫索湾管理处,成立农八师莫索湾管理处医院。
1966年,莫索湾医院搬迁到了石河子,吸收安集海、下野地两所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筹建农八师医院。
1975年,石河子设市后,农八师医院便更名为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至今。
从衰落到复兴
1955年后,小李庄移交给八师三十团管理,1970年又交与了八师水工团管理。水工团撤编后,从1977年起,新疆军区第二生产基地和某步炮团、军区守备师、工兵九团等部队先后驻防小李庄。1989年,驻军完全撤出后,“庄”内再无人欢马嘶景象。从此,小李庄失去了生机,各栋建筑任凭风吹雨打,一直荒废了20年。
20年间,小李庄被拆梁扒砖。原来的宿舍变成了猪圈,西片区大礼堂屋顶的垮塌,东片区“大门”西侧走廊房屋遭遇火灾……
当年的一座座军营大多垮塌不整,可修复的原始建筑也只有9栋了。
2009年,随着弘扬兵团精神、恢复兵团光荣传统教育不断深入,147团党委在师市的支持下,让凋零的小李庄看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
2011年,首先对办公楼、大礼堂和东八角楼等3处标志性建筑进行了抢救性加固维修。
在2003年小李庄被国家文物总局鉴定为国家级军垦建筑群后,2017年5月开始,其它10栋建筑也受到了文物保护性抢修,修旧如旧。
而今的小李庄,作为全国最大的军垦建筑群再次有了归宿感。
垮塌的大礼堂和失火的营房等建筑均已修旧如旧、熠熠生辉,各个屋舍焕然一新。等到通过国家文物鉴定部门的验收后,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教育基地”“人文景观旅游基地”的小李庄,将向全社会开放,军垦文化将再放异彩!
(此文经147团原办公室主任、小李庄历史讲解员张汉军先生和对小李庄历史有所研究的张成忠老师修改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