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卫生兵
石河子日报
作者:宗树荫
新闻 时间:2020年11月06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宗树荫
我堂姐宗树仪,字立斋,1928年出生于山东沂水县峙山庄。她自幼丧母,从小帮继母做家务;年龄稍大就随父亲干农活。1945年1月,年仅17岁的她参加了八路军,11月跟随部队奔赴东北。她生来命硬,在东北当卫生兵时曾三次遇险,与死神擦肩而过……
闯关东的岁月
宗树仪曾是村里的儿童团员,她积极站岗、放哨、查路条;还曾和七奶奶家乳名叫小换的二姑到附近村子给八路军送过信;每当看到女八路神气的模样,她既羡慕又钦佩。
1945年1月,鲁中军区卫生训练队招收卫生兵,宗树仪与大爷家二妹宗树萱赶去报了名。经过10个月严格训练结业,两人分别分配到野战4所、野战3所当护士。几天后,宗树仪调到新成立的鲁中军区警备第三旅工作。旅卫生处处长杨超,下属1个野战所,所长杨西林,政委王昌琼;全所有两个男护理班,一个女护理班,还有一个炊事班,共40余人。
1945年10月底,部队集结待命。野战所领导决定:女兵班班长宫茂花、副班长宗树仪,成员有崔光英、吴善美等十余人。不久所领导传达上级指示:东北日军投降后,有大批军用物资运往山东,部队要到胶济路接收。一周后部队沿胶济铁路出发,11月中旬抵达龙口,这里已集结了许多部队。野战队所住的一个大户人家院门口加设了双岗,气氛异常紧张。所领导这时又传达了上级进军东北的指示。11月下旬,部队陆续登船;大多是渔船,也有小火轮。野战所乘坐的是一条运货的木帆船;听说警三旅政委谭开云一行,旅卫生处领导也在这条船上。野战所人员集中在装货的底舱,女兵班被安排在一个角落里。木帆船在海上停泊了三天三夜——等顺风后船老大才开船。船开动不久,男兵女兵们几乎全部呕吐起来。上级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主要内容是注意安全,不准抽烟打手电,不准随便走动出船舱;遇到敌人军舰拦截时用手榴弹近战拼搏,拼死不当俘虏;遇到触礁听从统一指挥等等。
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木帆船比较陈旧,经不起风浪颠簸,船舱出现破损,海水灌进来,大家用衣物背包拼命堵住;脚泡在水里,棉裤也湿了半截。由于天气和敌情等原因,船在海上或停留或绕行,经过9天9夜,才在辽东半岛一个叫狴子窝的地方靠岸登陆。女兵们互相搀扶着在男兵们帮助下出船登岸。12月初的东北雪花纷纷,寒风凌厉。部队经两天行军到达鞍山,然后向辽阳进发。
1946年1月,部队在辽阳整编,警3旅与其他部队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9旅。1946年2月,3纵队投入辽阳保卫战。野战所紧随部队在战场救护伤员。女兵和男兵混合搭配,前方战斗激烈,伤亡人员频增,担架队奔波不停;由于人手紧张,女兵生理期照样上火线抢救伤员,宗树仪在艰难时刻勇往直前。
时值寒冬,医务人员用冰冷刺骨的井水、河水洗脓血绷带,女兵们大都落下一些疾病。宗树仪是副班长,带头挑重担,脏活累活抢着干。
3月,国民党重兵进攻辽阳,我军主动撤离到本溪以南短期休整;由于宗树仪表现突出,旅卫生处处长杨超、旅后勤部副政委付永志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3月底,部队投入本溪保卫战,野战所随时在火线抢救伤员。由于我军兵力不足,5月3日被迫撤离本溪。
1946年7月,因为国共两党谈判,东北战场暂时休战。部队转移到吉林省柳河地区,进行长达3个月的整训。东北民主联军再次整编,纵队下属旅改称师。9旅改称9师,原旅卫生处改称师卫生部,部长杨超,政委王昌琼,副部长陈沂。
多年来部队老干部戎马倥偬,无暇顾及自己的婚姻问题;根据当时“268团”(年龄26岁、8年军龄、团级干部)的规定,一些师团干部早“超标”了。趁着闲暇时间,部队领导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有的由组织出面:如经师政委爱人做媒,崔光英嫁给了25团政委张海棠;后来调到野战所的陈庆云嫁给了师卫生部长杨超……有的自己解决。有两位师首长主动向宗树仪提出“确定关系”,因为他们年龄偏大,被她婉言谢绝。后来经杨超部长介绍了25团团长郑志士,但因战斗频繁两人无暇见面。
三个月后,宗树仪在行军时遇险。当时9师奉命撤离西丰,转向通化地区机动作战。一天,晚饭后天上飘着雨雪,部队奉命紧急转移。途经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宗树仪被晃动的木板桥颠进急流冲走了。此时,她背包里装着1块搭制“手术棚”的白布;白布共4块,行军时分别由4人携带。到驻地做手术时,在房东家里用别针把4块白布连在一起,用4根木棍撑起四周就围成了一个“手术棚”,4块白布缺一不可。宗树仪在激流中挣扎着拼命向对岸靠近,她只有一个念头:自己还不到20岁,不能就这样“光荣”了!再说少了她背的白布,怎么扎手术棚?正在她逐渐靠近河岸时,背包却被倒在河边的枯树枝挂住了,她挣不脱也站不稳,急得哭喊起来。突然,一道手电光束照向她——她被沿河寻找她的两名男战友发现,得救了。
1946年冬季敌情严峻。上级确定了“坚持南满,保卫北满”的战略方针。9师在通化一带运动防御,机动作战。野战所救治任务很重,经常在老百姓家里给伤员做手术。用大锅蒸煮手术器械,用大粒盐烧开水,纱布过滤后用来洗伤口。在白布相连,用木棍撑起的“手术棚”里,1名手术医生,一名助手,另外两人手举着松树明子火把照亮。宗树仪是班长,经常被点名进去配合手术。有的伤员需要输血,首先从野战所里寻找血源,女兵班只有宗树仪和崔光英是O型血,是应急的万能输血者。由于多次给伤员输血,她们的身体受到了影响。
国民党军步步紧逼。9师由通化撤往长白山临江高寒地区,指战员冻伤严重。师卫生部紧急组织人员搜集当地土方、验方,熬制冻疮药膏;还用雪揉搓、用雪水擦洗等方法临时抢救冻伤病人。野战所人员日夜忙得团团转。
1947年4月,部队经过3个多月激战,取得“四保临江战役”胜利后,又回到去年休整的柳河地区休整1个月。一天,崔光英对宗树仪说:“25团的郑志士团长现在我家里,想和你见个面。”此时,崔光英的丈夫张海棠已升任副师长,宗树仪在他家里见到了郑志士:他身材高大精干,很有军人气质。两人当即确定了婚姻关系。
1947年夏天,东北民主联军转入攻势;9师相继解放了梅河口、辽源等城市,接着配合北满部队攻打四平。四平没有攻下,部队奉命撤离到小四平(东丰西南)休整3个月。
9月的一天,郑志士的警卫员小封骑马匆匆赶来,拿出郑志士写的结婚报告对她说:“团长说这次要打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肯定是场恶战,不知能不能回来,他想马上结婚。”宗树仪毫不犹豫地在报告上签了字。几天后,小封牵着两匹马来接她到25团结婚。郑志士见到她很高兴,拿出批准的结婚报告给她看——是一位追求过她的师首长签字同意的。
为了祝贺郑志士、宗树仪新婚之喜,晚饭时,炊事班特意做了几个好菜:有猪肉、鸡肉,团里的几个领导陪着吃饭,说了好多祝福的话。最活跃的是团政委张烈,他给宗树仪敬酒时说:“25团是你的家,希望你常来常往。”就这样,宗树仪与郑志士成为“革命伴侣”。新房是老百姓家的一间小屋,临时借了公家两床被子,宗树仪的背包没有打开,就当枕头用了。
第二天,两人在一家小照相馆合影留念:郑志士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神情很严肃,宗树仪的军帽遮住短发,规矩地站在一边,表情很拘谨,很像一位首长与警卫员合影。事后一些战友看了打趣地说:“这个‘警卫员’长得还挺俊呢!”
因为宗树仪不知道自己的生日,郑志士对她说:“你参加八路军获得了新生,就把建军节8月1日作为生日吧!”宗树仪欣然同意。
中秋节后,9师奉命长途奔袭威远堡,晚饭后25团就要集合出发。郑志士拿出那张结婚报告让宗树仪在背面写几句话留作纪念。她挥笔写道:“让我们共同经受新的战斗考验,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落款日期:1947年9月29日。
警卫员小封送宗树仪返回师部,正赶上野战所集合出发。部队300里奔袭威远堡,取得了歼敌一个师的胜利,我军伤亡也不少。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9师投入冬季攻势作战,担负打援任务,配合兄弟部队收复了法库。野战所进驻法库近郊,女兵班集中住在一户逃难无人的空房中。一天,遇到国民党飞机轰炸,整座房屋被炸塌了。幸好女兵们被埋在房架支撑的空间里,被扒出来时竟无一人遇难,但都负了轻微的皮外伤。
1948年9月,宗树仪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事情发生在辽西会战中。一天拂晓,野战所集合出发。十几名伤员被安排在一辆大马车上,由宗树仪带着17岁的女看护员王玉珍负责护理。宗树仪见车上人多,就坐在赶车人身后的车帮沿上。途中遇到几架敌机狂轰滥炸,爆炸的气浪掀翻马车,宗树仪被甩出一丈多远侥幸生存,一车战友全部牺牲。最惨的是刚入伍不久的王玉珍,只留下一条小辫子挂在路边的树杈上……宗树仪也身受重伤,落下脑震荡后遗症(战后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军人),怀孕数月的孩子也流产了。经过治疗,她身体的创伤逐渐痊愈,但心理的创伤却久久难以愈合。直到现在,每当想起那一车牺牲的战友,想起在花季年华惨死的王玉珍,她还时常感到心疼。
漫长南征路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第二年初,全军统一整编,东北人民解放军改称第四野战军;所属第3纵队改称第40军,编入12兵团序列。原9师改称120师,原25团改称358团,郑志士任团长。东北部队结束3年多在白山黑水的恶战,准备南下作战。
1949年2月,12兵团作为先遣兵团南下,国民党军闻风而逃,部队伤亡甚微;卫生队抢救任务少多了。1949年4月,120师参加了渡江战役。渡过长江后,120师在武汉外围绕行至崇阳休整。此时正是梅雨季节,指战员遭蚊虫叮咬,喝不洁生水,患痢疾、疟疾的人很多。因为药品匮乏,师团卫生队推广诸如用野草熏蚊子等土办法,降低了发病率。
此时,郑志士刚升任120师参谋长,还没有到师部报到就得了疟疾,师卫生队队长让宗树仪到358团照料他,她与丈夫相聚三天后就回师部了。不久,宗树仪发现自己怀孕了,时常感到疲倦无力,但因为战事紧张,她将这一消息隐瞒了起来。
盛夏酷暑,120师作为先头部队,翻越湘赣交界的九岭山,参加了湘赣战役:先后进占浏阳、醴陵,进逼长沙。国民党军宣布起义,长沙和平解放。之后部队在攸县境内休整1月,然后参加了衡宝战役。10月衡宝战役结束,部队进至祁阳一带休整,然后向广西方向追击作战,发起广西战役。郑志士率部日夜兼程,全歼国民党125军逃敌8200人,活捉了国民党中将军长陈开荣等7名将官,创造了一个师在连续快速追击中歼敌一个军的光辉战例,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湖南境内,由于宗树仪行动不便,怀孕的事终于“露陷”了。无奈之下,她只有脱离卫生队,与一些带着孩子的女同志和孕妇加入军收容队行军。她坐着卡车经湖南、入广西、再进广东,一路颠簸,加之日晒雨淋,倍尝煎熬,一些路上生孩子的女同志,更是吃尽苦头。
1950年2月,军收容队到达广州。宗树仪与两个临产孕妇住进原国民党陆军总医院(后为广州军区总医院)。24日早上,宗树仪顺利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孩。征尘甫洗,喜得爱女,她喜上眉梢;爱女的出生,也给郑志士带来惊喜,给孩子起名叫珠滨(意为生于珠海之滨)。这名字颇有文采,来自他扎实的童子功——郑志士自幼读私塾,学过的古诗文均能倒背如流,此时派上了用场。
几天后,宗树仪出院。她与40军参谋长宁贤文爱人和儿子等人乘坐一条小火轮,向海南境内行驶。几天后,她们到达雷州半岛。第40军已经开赴此地两个多月,正在紧张备战解放海南岛。5月初海南岛全岛解放。5月中旬,部队返回雷州半岛休整半月,6月进入广州,7月开赴武汉;休整半月后回师东北,驻扎丹东,厉兵秣马准备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的一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40军120师参谋长郑志士匆匆与宗树仪告别;然后在军长温玉成(开国中将)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40军打响了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第一枪。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40军120师留守处驻地在辽阳地区小屯镇。留守处没有营房,宗树仪和一些有孩子的女同志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宗树仪在“归队营”里干起了老本行——从事医务工作。
当时,志愿军各部队在国内的留守处相当于中转接待站,一个重要任务是把朝鲜负伤的重伤员转送到国内医院治疗。伤愈后集中重返前线。“归队营”是一个等待归队的过渡单位。宗树仪每天从留守处到归队营上班,早出晚归。虽然路途不远,但中间隔着一大片低洼地,听房东说那里有狼出没,说狼怕响声,给了她一副“钩担”,走路呱嗒呱嗒响,借以壮胆。
宗树仪在归队营工作期间,曾三次因工作和探亲机会在朝鲜见到丈夫。第一次是1951年五六月间,她与几个医护人员随重返前线的干部战士一起前往朝鲜,然后接收一批重伤员返回祖国。沿途公路遭敌机轰炸坑坑洼洼,汽车在坎坷的公路上颠簸行驶,还要时刻防备敌机在路上撒下的三角钉,稍不留神,汽车轮胎就会被扎坏,成为敌机沿途追击轰炸的靶子。晚上行车也不安全,敌人的照明弹亮得直晃眼……由于通讯不便,宗树仪这次来朝鲜,时任120师副师长的郑志士浑然不知,两人只匆匆见了一面,然后宗树仪就护理一批重伤员回国了。临行时,郑志士叮嘱她说:“下次再来把小珠滨带来吧!”宗树仪听了心想:开什么玩笑,让孩子来朝鲜,怎么可能呢!
没想到一年后丈夫的话应验了。1952年7月,由于朝鲜战局相对稳定,经上级批准,军里组织军师领导的妻子带着孩子来朝鲜探亲。宗树仪带着女儿珠滨到了朝鲜。同行的还有师长刘振华的妻子林君晓和儿子小威、师副政委张纪之爱人李香亭和女儿英山。在120师大德山修筑的坑道里,几家人度过了短暂的团聚时光。
1953年2月春节前夕,宗树仪跟随祖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再次前往朝鲜。120师师长刘振华调走,郑志士接任师长,政委是张纪之。此时40军大部转往西海岸执行防务,120师担任阵地防御作战,临时归46军指挥。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宗树仪很快就回国了。当时120师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奉命率部攻占梅岘里东山和马踏里西山;郑志士调集全师火炮,决心与驻防在这两处的美军王牌军队陆一师血战到底;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半年多的阵地防御战中,郑志士率部歼敌4500余人,打出了国威军威。其中有一仗受到志愿军总部通报表扬,得到46军通令嘉奖。新华社以《红旗飘扬在梅岘里东山和马踏里西山》为题发了专稿,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郑志士撰写的回忆录《攻取双尖山》,发表在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一日》一书。
1953年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签字,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28日大雨滂沱,第120师奉命秘密回国,全师的武器弹药全部留给朝鲜人民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秘密启程,秘密返程,郑志士豪迈地对宗树仪说:“出征时小雨送行,归程时大雨洗尘,我有幸经历了这场正义战争,一辈子值了!”
勤俭持家 相夫教子
郑志士回国后,历任陆军第50军参谋长、副军长、代军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陆军50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参谋长,顾问等职,大军区副职军官。1955年,他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9年2月10日,郑志士因病治疗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宗树仪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都全力支持丈夫工作,1955年以排级干部转业后放弃了地方医院工作,选择了持家,全力相夫教子,解除了丈夫后顾之忧,使其专心部队领导工作。
武汉军区撤消后,宗树仪定居广州。2005年、2015年,先后荣获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2017年,她患重病住进了南部战区总医院;在医院先后荣获建国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目前她仍然住在医院,与病魔顽强抗争。
郑志士是山东省博山县第六区朱家庄人。自幼读私塾,后又到当地名校颜山中学读书,他博闻强记,打下了较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1983年离休后,除了关心部队建设外,还进入湖北省军区老干部大学,学习诗词创作和书画艺术,都取得了优秀成绩,被专家誉为“将军诗人”。2011年,为庆祝湖北省军区老干部大学建校25周年,结集的《将军学府诗词集》中,选登了郑志士五首诗词,其中《三八妇女节为老伴而作》,是赞扬他几十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妻子宗树仪(宗立斋)的。其诗曰:“我钦老伴朴无华,八路当年一朵花。勤俭持家劳动好,贤良风范世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