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搭起幸福的家
——师市全国“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的故事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1月22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2020年12月31日,全国妇联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暨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和2020年全国“最美家庭”揭晓。师市张远厚和康东琴家庭荣获“五好家庭”称号;朱丽德孜·木海家庭、李朝霞家庭、李红跃家庭、谭杰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家是什么?你问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今天我们分享的这5个家庭的故事,每一个家庭都为这个答案涂抹上爱的色彩。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爷爷,爸爸明天带我回家看您和奶奶!”“好,天冷路滑,你们来的时候要小心。”1月17日上午11时,张远厚刚走出家门,就接到陈鹏的电话。电话里,3岁的小孙子抢着和他说话。听见孙子稚嫩的声音,张远厚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陈鹏是张远厚的养子。1996年11月12日下午,一场车祸无情地夺去了143团建材厂职工陈德仁夫妇的生命,留下了一双儿女。女儿陈晨12岁,儿子陈鹏仅10岁。
在亲属无力抚养的情况下,这两个孩子被送到了团工会。时任团工会副主席的张远厚看见孤苦无依的两个孩子很心疼,想把姐弟俩领回家。可想到家中已有4个孩子,特别是大儿子,1995年患尿毒症,巨额的医疗费早已压得张远厚夫妇喘不过气来,他犹豫了。但当他的目光与俩孩子无助的眼神触碰的那一瞬间,他动了恻隐之心,不就多了两双筷子、两个碗嘛,两个孩子就不会沦为孤儿。张远厚咬咬牙,回家跟妻子商量。没有想到,妻子康东琴竟然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从此,张远厚一家8口人挤在不足50平方米的平房里,孩子们睡高低床,张远厚和康东琴只能把床搭在过道里。
1997年6月5日,陈鹏11岁的生日,张远厚亲手做了6个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十分开心。
张远厚夫妇格外疼爱两个养子。有一次,张远厚到内地出差,身上钱不多,他没有给老伴和自己买东西,却给陈晨和陈鹏各买了一件夏装。看着姐弟俩穿着新衣服高兴的样子,张远厚夫妇非常开心。
张远厚每天工作都很忙,但家务活一点没少干。他不仅帮助爱人洗衣服做饭,到了晚上,他又当起了家庭教师,看着孩子们写作业,给他们辅导功课。夜深人静,孩子们都睡了,他又挑灯夜战忙工作上的事情,直到很晚才入睡。
在张远厚夫妇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陈晨和陈鹏相继考上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天津中国旅游管理学院,并走上了工作岗位。养女陈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陈鹏小时候很调皮,经常和小伙伴偷偷跑出去玩,张远厚夫妇找到他往往都是后半夜了。长大后的陈鹏很懂事,也很孝顺。他放弃在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石河子,只要休息,就会带着家人看望张远厚夫妇。
如今,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每逢节假日和周末,他们都会相约过来看望父母,张远厚也经常带着爱人到儿女家小住。受父母的影响,子女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因小女儿和女婿工作太忙,大女儿张燕还主动承担起了帮助小女儿照顾孩子的责任。
退休后的张远厚一直想干点什么,康东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她到社区办事,听说老街街道社区在选举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回家后就鼓励张远厚积极参加社区选举。在她的支持下,张远厚因工作出色被师市关工委聘为副主任,他牵头成立的“老军垦报告团”,被全国关工委树立为80个品牌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带头宣讲300场,听众超过3万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张远厚和康东琴主动捐款1000元。
“小燕子”长大了
1月15日,隆冬的石城,寒气有些逼人。可朱丽德孜·木海的心里却暖暖的,灿烂的笑容挂在她的脸上。
“妈妈,今后我来做饭收拾碗筷,您该享福了!”午饭后,“小燕子”一边主动抢朱丽德孜手中的碗筷去洗,一边向她承诺着。
“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我的‘小燕子’长大了。”被幸福包围的朱丽德孜此时泪眼模糊……
1997年9月的一天,哈萨克族女职工朱丽德孜·木海在乌鲁木齐市一家医院的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个汉族弃婴,她心疼地把女婴紧紧地抱在怀里。后来,她给孩子起了一个好听的哈萨克族名字:哈尔勒哈西·木海,翻译过来就是小燕子的意思。为了这只“小燕子”,她辞去了乌市的工作,把孩子带回了石河子的父母家。朱丽德孜一边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一边精心呵护“小燕子”。生活的艰辛并没有让朱丽德孜低头,反而让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感到惊讶的决定——从此不再谈婚论嫁,专心照顾父母和孩子。
8岁那年,小燕子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可她依然抱着朱丽德孜说:“妈妈,您虽然不是我的亲妈,可是您省吃俭用,对我比亲生的孩子还要好,我就是您的女儿!”不论生活有多艰难,这对特殊的母女一直互相慰藉,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始终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母亲的影响下,小燕子不仅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还有一颗善良的心。2007年3月的一天,小燕子捡到一个钱包,钱包里有身份证、银行卡等各种证件,还有现金9万多元。虽然她的家庭很贫困,但她不动心。她通过钱包中的提货单,千方百计联系上失主,及时将钱包送还。每年寒暑假,小燕子还会组织同学一起去养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送去温暖和快乐。
当朱丽德孜发现小燕子喜欢音乐时,她决定支持女儿。本不宽裕的生活,因送女儿去学习舞蹈、手风琴和小提琴,更见拮据。懂事的小燕子则经常在妈妈劳累时为她唱歌、跳舞、演奏乐器,让这个不大的院落时刻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气息。
2015年,小燕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朱丽德孜更是尽最大努力为小燕子挣学费,鼓励她坚持完成学业。
知道母亲供自己上大学不容易,小燕子学习更加努力。由于成绩优秀,她每年都能拿上学校的奖学金。在熟练掌握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后,她参加各种乐器比赛,其中,手风琴比赛获得全国大学生二等奖。2019年,品学兼优的小燕子还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同年12月,她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看到女儿这么优秀,朱丽德孜在为女儿高兴的同时,也想再为社会做些什么。前不久,她加入了寻找宝宝团志愿者团队,帮助寻找丢失的孩子和走失的老人。
毕业之前,学校有意向留小燕子在校任教,可她却说:“妈妈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如今,漂亮、聪颖的小燕子已是师市文工团的一名演员了。她经常搂着母亲动情地说:“妈妈,您为了养育我,舍弃了一切,我能做的就是用所学的知识来回报社会,让妈妈过上更好的生活。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就是最幸福的日子!”看着乖巧懂事的女儿,今年61岁的朱丽德孜心里感到很满足、很幸福。
夫妻恩爱 共渡难关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年60岁的退休职工郭黎,每当听到这句歌词,都忍不住落泪。
郭黎曾是121团加工二厂女职工。1981年,郭黎与同厂的职工谭杰恋爱两年后进入婚姻的殿堂。夫妻二人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两年后,女儿谭思铭的出生,让这个家更加和谐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9年10月2日,郭黎在工作中不慎失去了右手。祸不单行,不久她又患上了类风湿。一连串的灾难让郭黎整天以泪洗面,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全身的骨骼严重变形,生活不能自理。看着妻子日渐消廋,每天郁郁寡欢,谭杰拉着妻子的手说:“小黎,相信我,你行动不便,我的腿就是你的腿,我的手就是你的手,我们现在是一个人,有我,你别怕。”
从此,谭杰在妻子面前总是有说有笑,但夜深人静时,他也曾偷偷地掉过泪,他把对妻子的爱融化在细心的照料之中。
出事之前,郭黎是家中一把好手,谭杰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为了给妻子增加营养,他每天早早起床,还买来菜谱一边研究、一边实习,一日三餐变换着花样,把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尽管家庭生活不富裕,但是他把省下来的钱全用来给郭黎治病。
谭杰坚持二十多年为妻子进行康复锻炼和腿部按摩,每做完一次康复锻炼至少都要一个小时。一套按摩下来,谭杰都会累得两手发软、浑身湿透,像这样的锻炼和按摩每天谭杰要重复三次。天气好的时候,他推着轮椅带郭黎到户外活动;到了晚上,就陪妻子一起看电视,报纸,让她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一次,因单位加班很晚才回家,到家发现妻子尿湿了裤子,谭杰赶忙给妻子换上干净衣服,把妻子抱到床上,抱歉地对妻子说:“今天要下雨,所以加班把交棉花的车辆全收进厂里,让你受委屈了。这湿湿的裤子穿着多难受呀,以后再这样,你打电话告诉我好吗?”“没事,我知道你忙,平时这时候你早回来了,也怪我多喝了两杯水,没忍住。”说完郭黎害羞地低下了头。
当得知通过手术可以改善妻子的风湿病时,夫妻俩开心地相拥在一起。手术治疗后,郭黎可以短时间的坐立,依靠支撑物可以在房间内走动、上厕所等。看到妻子的变化,谭杰心中说不出的高兴。
如今,谭杰、郭黎携手走过近40个春秋。谭杰是女儿眼中的好父亲,妻子眼中的好丈夫,他用肩膀默默地撑起这个家,用爱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
公公是家中的宝
“我们社区的李朝霞可真是个好儿媳,居民没有一个不夸她的!”1月18日,记者来到红山街道37小区21栋楼前,只听邻居对李朝霞赞不绝口。“别看李朝霞是儿媳妇,可对公公比亲爹妈还好!”居民刘欣荣说。
今年49岁的李朝霞和59岁的丈夫高国福都有肢体残疾。1998年,李朝霞和丈夫结婚就和公公一起住,照顾老人的衣食起居。2017年,公公耳朵背,身体也不好,李朝霞担心公公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就每天推着轮椅陪他出去散步。
后来,公公的生活逐渐不能自理,李朝霞经常为老人擦洗、喂饭,老人的衣服、被褥都洗得干干净净。“记得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公公发脾气不吃饭,我把碗端过去他就用手挡开,连着摔了4个碗。那天我又重新炒菜、蒸饭,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公公才吃了饭。”李朝霞说,人老就像小孩子一样,多哄哄就好了。
每天在晨曦中、夕阳下,小区的居民总能看到这样温馨的画面:身材矮小的李朝霞夫妇,推着轮椅散步,一个慈祥的老人坐在上面,一家人有说有笑。每逢老人生日,李朝霞总是不忘将一个精美的蛋糕摆上餐桌,和老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公公生病了,她在跟前端水喂药,床前床后照顾,陪着聊天。
如今,快97岁的公公视力下降,看不清字,李朝霞就从报纸上找一些老人感兴趣的新闻读给他听。“公公就是家中的宝,他就像我的亲爹娘一样。我没别的想法,就是想让老人晚年过得舒服一些。”李朝霞说。
丈夫高国福自学家电维修,经常为小区居民提供免费家电维修服务。谁家电视机、洗衣机坏了,无论什么时间,无论是上门来还是打个电话,他们总是笑脸相迎或主动上门,从不收一分钱。冬天,谁家暖气不热,一个电话,他就楼上楼下查找原因。他1.1米的身高,此刻在邻居眼里却分外高大。
李朝霞曾是石河子第17中学的一名门卫,高国福是乌鲁木齐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奎屯工务段一名劳务工。夫妻二人工资不高,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可是近10年来,夫妻俩先后捐款7千余元进行扶贫帮困。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李朝霞坚持到社区参加值班,高国福积极参加社区志愿巡逻,并捐出100元支援疫区。夫妇俩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用爱心诠释着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带着瘫痪的父亲出嫁
1月17日上午12时许,冬日的暖阳照进李红跃家中,舒适的温度,窗户上一对年年有余的红色窗花,将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楼房映衬得充满生机。李红跃正给瘫痪在床的岳父林顺勇喂水喝,之后,他拿毛巾给岳父擦脸,然后又给他戴上绒线帽。林顺勇这两天有点感冒,李红跃要抱着他,每天两次从4楼到一楼,再到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给老人输液。
1996年,林顺勇因一次煤矿事故导致高位瘫痪。女儿林进兰和父亲相依为命。
李红跃是天富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中心的一名工程师。1998年,林进兰带着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和李红跃结了婚。
为了照顾好岳父,结婚的第二天,李红跃专门针对瘫痪制定了康复护理计划,并购置了轮椅、拉力器、哑铃等康复器材。他还自学穴位按摩技术,每天为岳父进行康复锻炼,防止他肌肉萎缩。
父亲长时间卧床总感觉不舒服,要不时翻身,林进兰就守在父亲身旁,看他有什么需要。林进兰整晚侍奉父亲,白天还要出去工作。李红跃看到疲倦的妻子,主动接手照顾老人,他对妻子说:“咱爸就交给我了,你去休息吧!”
每天做饭,李红跃都要先问岳父,今天想吃啥?变着花样,做出可口的饭菜,端到岳父跟前,让他先吃。
2002年,儿子李泽林的出生,给这个家庭添了几份喜气,也给家带来更多的不容易。为了让李红跃夫妻踏实工作,李红跃的父母每天上门,主动帮助照顾孙子和瘫痪的亲家。
2012年,10岁的李泽林在家人的影响下,每天放学回家,也加入到照顾外公的行列。
24年来,在李红跃夫妇及家人的精心照顾下,75岁的林顺勇打破了医生断言,创造了高位截瘫病人的生命奇迹。
工作闲暇之余,李红跃夫妇除了照顾父亲,还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协助社区做好巡逻、疫情防控、扶贫帮困等工作,他们还用多年照顾老人的经验,帮助社区内的孤寡老人。
风雨之后彩虹最美。全家人风雨同行,把苦难当成磨练,把困难转为担当,用孝心、爱心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赞誉,用真情谱写了最美的和谐赞歌。
融媒体记者 胥荣芳 通讯员 温佳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