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把“雷锋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19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刘胜

  随着3月5日“学习雷锋纪念日”的到来,一系列“学雷锋”活动接踵而至:去养老院探望老人、上街义务修车、免费理发……活动内容可谓丰富多彩。
  3月份,我们零距离接触到了数量可观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问题在于:“雷锋”们能坚持多久?
  坦率地讲,曾几何时,“学雷锋”是一阵风,3月5日学雷锋,或者3月内有一阵“雷锋热”,过后又归于平静,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句顺口溜:“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如何给雷锋叔叔一个户口本?关键在于,要改成365天都学雷锋,应该让“雷锋日”变成“雷锋月”“雷锋年”,成为全社会的常态机制。
  其实,“常态机制”并不高深难懂,学雷锋其实就是要做好人,要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因为大家是一个社会的群体。学雷锋不是学当“英雄”,而应是学“做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雷锋”的精髓就是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
  2021年3月4日的《石河子日报》报道,在向阳街道1社区,有一对名叫李远洲、张厚碧的老夫妇,常年坚持义务到楼房前后打扫卫生、清理积雪,有一些居民误认为他是物业公司的,老人只是笑笑,不以为意。用老人自己的话讲:打扫卫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做了件好事,没啥不好。
  看得出来,李远洲、张厚碧和雷锋一样,做的好事都不大,但他们长期坚持着,助人为乐的精神已经成为夫妇二人生命的一部分,并融入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老人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只是出于“锻炼身体”加“做好事”的朴素初衷,这反而揭示出了“雷锋精神”的要义:无论做公益还是学雷锋,应该是社会公众自发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件非常快乐和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对老夫妇做好事无疑是快乐的,因为在做好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觉。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李远洲、张厚碧这样的志愿者。近年来,师市启动了“党员双报到”活动,数以千计的党员志愿者们走进社区,积极参与站岗、执勤等疫情防控工作;维护社区环境卫生,还居民一个整洁、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创城”冲刺攻坚阶段,广大党员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清理乱堆乱放、劝导文明养犬、整治飞线等具体细微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在春节期间真正做到了“创城”不休息。一位党员志愿者说,现在做志愿活动都习惯了,即使在非执勤时间,遇到养犬者不系犬绳、行人横穿马路等不文明现象,自己都会习惯地上前进行劝止。
  这位党员志愿者的经历启示我们:学雷锋不是喊口号,而应是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自觉行动,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个人都可以是雷锋。“党员双报到”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常态化机制。这项活动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形成了志愿服务的行为惯性,让学雷锋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日常生活无缝衔接,从而造就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雷锋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向雷锋同志学习!”毛主席的号召言犹在耳。在今天,我们不仅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更要让雷锋精神常态化、生活化,让雷锋精神穿越时空而来,“活”在我们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