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看见她 接纳她 拥抱她

正视产后抑郁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23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转眼间,万物复苏的三月已然来临,它绽放着生机,孕育着希望,如同一个个小生命降临带来喜悦与期许。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一个跟新生命有关的话题——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虽然这个专业术语近年来关注度逐渐升高,但产后抑郁仍然难以避免被忽视、被误解的局面,仍有不少人会认为“产后抑郁”等于“作、矫情、公主病、玻璃心、无聊闲的……”这些刺耳的话语在那段特殊的时期无异于刀刻于心。今天,请跟随我们尝试走近这个疾病,了解产后抑郁的真实世界。
什么是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1968年由Pitt首次提出,当时称为“分娩后不典型抑郁”,是分娩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有研究报道产后抑郁症在产后第一年影响10%~20%的女性,高收入国家患病率为6.9%~12.9%,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国家患病率>20%。另有研究发现产后一年以上PPD患病率25%;既往有抑郁史者产后抑郁概率为25%,既往有产后抑郁史者再发概率为50%。
  实际上,33%的PPD女性在孕期就会出现症状,另有27%在孕前就出现症状,经历PPD的妇女通常在怀孕期间或分娩后4周内首次出现症状,因此有研究指出“围产期抑郁”比产后抑郁症的表述更为准确。
  此外,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父亲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为8.4%,提醒我们也不要忽视对准爸爸的照顾。实际上,PPD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归根到底影响的是整个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女性分娩后会出现“产后心绪不良/不宁”,它是介于正常情绪状态与产后抑郁症的一个中间状态。其患病率为13.7%~79.6%,通常产后3~7天起病,持续时间短,于产后10天或者几周内消失,一般不超过2周。常见症状为心境恶劣、情绪不稳、哭泣、焦虑、易激惹、失眠、食欲差,以上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及PPD。其病因不明,最可能的原因是激素的急剧变化。
  产后心绪不良对产妇功能不带来严重损害,一般不需用药,但心理治疗是有益的。需要重视的是,一些病程较长的产妇,后期可发展为PPD。因此,它是产后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有绝对益处。
产后抑郁症有何表现?
  产后抑郁症在症状、病程、病期和结局与其他抑郁障碍相似,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悲观、自责、睡眠和食欲改变等,但其临床症状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易激惹、感到不知所措、关于婴儿照料的强迫观念及行为等。
  由于其起病潜隐,常不被发现,当症状处于轻度或中度且寻求帮助的行为遭到劝阻或淡化时,可以发展到较为严重的地步,20%的PPD女性伴有自杀欲念,严重者有扩大自杀倾向,可能伤及自己及婴儿,此时需要住院治疗。因此,早期发现非常非常重要!
  大部分PPD经治疗3-6个月后可缓解,未经治疗的产后抑郁症会像抑郁障碍一样呈反复发作特点,影响母亲、孩子及家庭,导致母婴联结和婚姻适应困难,以及下一代的行为、认知和社会问题。
  哪些因素与产后抑郁症相关?
  如果准妈妈存在精神障碍家族史、既往有被虐待经历、具有敏感及思虑过多等性格特征、受教育水平偏低、夫妻关系不良、经历过家庭暴力、社会支持不足、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意外怀孕等负性生活事件,或者一些生产状况,如:娩出双胞胎、婴儿患病、养育难养型气质的婴儿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风险。其中,负性生活事件是普遍重要的风险因素。
  产后抑郁症是怎么形成的?
  目前,PP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涉及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神经炎症变化以及大脑影像学改变等多方面。其中,激素的变化备受关注,如雌二醇、孕酮的急剧下降、四氢孕酮的下降、低水平催乳素,均为抑郁症状的预测因子;此外,较高水平的β-内啡肽、单胺氧化酶水平增加、低五羟色胺血液浓度、omega-3水平下降、维生素D水平下降,均增加了抑郁症状出现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临床表现、发病时间、不良生活事件史都会有差异,因此这些发病机制可能在某些个体中发挥作用,但不一定在其他个体中发挥作用。而且,这些潜在的发病机制可能高度相互关联,多种因素共同导致PPD,比如遗传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变化,生化因素变化与大脑影像学改变等。
  面对产后抑郁症,我们可以做什么?
  1.产前积极准备。在准备怀孕开始就要留意准妈妈的情绪,发现可疑征兆,及时寻求支持。
  2.日常积累力量。新手妈妈要学会和自己相处,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因孕育带来的身体、心理的变化,简单明确地向伴侣表达自己的需求,坦诚地寻求帮助。准妈妈和准爸爸要凝聚为团结的队友,互相支持,不吝惜对彼此的鼓励,遇到冲突更要积极沟通、倾听。此外,在日常的吃穿住行等细微之处也大有可为,目的是营造相对平和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
  3.重视社会支持。2018年,墨西哥某地在社区针对产妇开展了长达6个月的支持项目,其中包括教育产妇如何照料孩子和自己,如何平衡新生活和新生儿。项目结束时新手妈妈们均表示她们感觉不再孤独,有信心自己不会发展成产后抑郁症。因此,准妈妈需要寻求同伴的支持,可以多向朋友、同事、亲人等身边有经验的过来人“取取经”,也会减少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焦虑。难以与他人诉说的时候也可以求助八师石河子市心理援助热线(0339-2851261)。
  4.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怀疑患了产后抑郁症,请及时到专业精神心理机构和医院接受治疗。治疗的目标是确保母亲的健康和福祉、婴儿的护养及成长。具体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社会和生物学等方面,实际操作中往往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
  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IPT)、正念治疗、家庭治疗等,帮助新手妈妈解决“做个完美妈妈”的丰满理想与“一地鸡毛”的骨感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带来的心理冲突,在新的生活模式中探索有助于自我成长的人际相处方式和自我生活态度。
  药物治疗
  如果产妇已经患有严重抑郁且有自杀行为,应综合权衡获益和风险,建议考虑抗抑郁药治疗。一旦决定选择药物治疗,需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对于想要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也不要太过紧张,有些药物在乳汁中分泌量很少,可以跟医生协商选择。病情痊愈后,如想停药务必先咨询医生,以避免复发等风险。
  物理治疗
  如果需要帮助药物治疗快速起效、缓解症状,必要时也可以合并改良无抽搐电休克(MEC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物理治疗,具体情况要到医院咨询专业医生。
  至此,我们对产后抑郁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每一位想要成为母亲的女性及每一个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家庭,越了解它就越能减少慌张,越能更好地应对。产后抑郁症如同岁月长河中的一股激流,这个过程艰难、挣扎,别慌、别怕,接纳和拥抱是最温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