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建新城 瀚海明珠美名扬(中)
石河子日报
作者:朱大海
新闻 时间:2021年04月02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朱大海
石河子建设的第一个工程
——兵团子女学校
路通了,石河子的两个建设项目马上要开始施工了,一是兵团的子女学校,二是兵团机关办公大楼。为了石河子的城市建设,城建工程处提前准备了技术力量。
兵团派人到上海、湖南、乌鲁木齐等地广招人才和技工,招聘了泥瓦匠、油漆工、木工、电工、机械工等三级以上技术工五十多人。又组织了三个大队的战士,分成6个大班,学习砌墙、抹灰、粉刷等建筑专业技术。
战士们边学边干,一般的理论课和应知应会,由师景岳带领的工程组技术人员授课。工程组还要担负编教材、印讲义和讲课的任务。课程内容有:瓦工应知应会、木工应知应会、抹灰工应知应会等六大工种的基础知识。这些讲义的蜡纸刻制、印刷、装订都是技术人员每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加班完成的。实际操作由聘请的师傅现场指导操作,战士们学习热情高涨,技能提高很快。
工程处又组建了120人的木工培训连,专门制作门窗、屋架、家具和一些铁件。工程处从上海购置了一台带锯,工程所需的木材已由一个伐木营和一个运输营拉到木工厂区,加工成不同厚度板材后,码垛风干备用。其它施工用材料也开始了提前备料,门窗上的五金从上海采购,水泥从甘肃采买,石灰窑也烧出了石灰。工程处还派了4个连队建起砖窑,开始制坯烧砖制瓦。砂石料就地挖取,材料的准备都先行了一步。部队的严谨作风延续到了施工建设的现场。
1951年初春,兵团的第一个项目——兵团第一子女校开始建设。战士们发扬了人民军队尊师兴教的光荣传统,按张仲瀚的设想,优先解决兵团子女上学的重大问题。兵团领导也多次强调,要把兵团子女学校建成全疆一流的部队学校。
兵团子女学校选址在十五区,按计划要建起一个新型的正规化的有36个班级建制,孩子们吃住学一体化设施齐全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
这所学校的建设过程,凝聚了张仲瀚的心血和愿望。学校的设计理念规划蓝图、设施布局、设计规模、装修标准和家具设备配置,都由他精心思考、规划设计。张仲瀚召集有关人员多次讨论兵团子女学校的设计图纸。每幢建筑的设计施工图张仲瀚都要亲自审定,他决心要把这所学校建成新疆最好的学校。张仲瀚邀陶峙岳亲自参加奠基仪式,并多次来工地甚至率领机关人员参加劳动,检查工程质量,协调施工进度。为在一年内建成学校,兵团调动了上千人日夜兼程施工。而且是全面开花,每栋房屋同时开建,以保证第二年秋季能按时开学。
因为这是石河子建城开始的第一个工程,师景岳把行李搬到了工地,和施工部队生活劳动在一起。除了前期和张仲瀚一起从设计到审定每一栋房的图纸,参与首长们的决策外,施工一开始他就全过程参加了每栋房屋的施工。学校总体规划中的每座建筑,他都参与了定位放线以保证位置的准确无误。房屋建筑从卵石基础施工开始,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砌土块墙都是立起皮竖杆、拉起水平线,严丝合缝,横平竖直,抹灰都要三道工序,麻刀灰严格配比。
学校入口檐廊处的8根大柱子是砖砌的,约8米高,因砖柱墩用料配比不合适,师景岳就让施工人员返工重砌了三次。
因当时条件有限,学校的建筑全部采用土木结构,学校各分区功能齐全,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双食堂、大礼堂、大操场、室外公厕、医务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配有鸡猪羊马圈等设置,还开垦了百亩菜地。
所有校舍都是苏式的坡屋面红瓦顶,内外墙室内白灰刷白,灰板条低筋吊顶,方砖铺地,课桌黑板都由八一木工厂精心制作,漆得锃光瓦亮。校园道路宽敞林木成行,校门前花坛内鲜花开放。
学校的建设在1951年8月底全部完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一所规模的学校,而且把环境建设也做得那样完美,体现出了部队能打硬仗的作风和能战斗能生产的双重本领。整体施工质量被评为优良,这样的速度,完美的质量,优美的环境,在完工后的整体验收中,得到了全体来宾的称赞。
兵团子女学校采取军事化管理,集中了全兵团最优秀的儿女。校长蔡琳是赵锡光的夫人,毕业于上海圣经学院。协理员张致信是抗大老红军,教导主任关文莹、魏光耀都是红军老战士。教师都是高学历、高素质、高觉悟的老战士,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生活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细心体贴。学校的环境和师资力量都是新疆其它学校不可比拟的,成为闻名全国的小红花学校,国际友人也曾慕名来参观。兵团子女学校也成为兵团教育发展的摇篮和起源地。
师景岳的工程组也扩大了,分为设计组、施工组、材料组。工作任务更多了,在兵团子女学校的工程中,担负起了组织施工期劳力调配布置、安排物资材料供应计划、全面协调施工进度和质量检查及认定工作,在上千人会战期间,经受了一次大的考验,取得工程管理的实际经验。
1951年9月1日,兵团子女学校开学了。陶峙岳亲自用汽车把在乌鲁木齐上学的孩子们送到兵团子女学校。途经玛纳斯河时,几个年幼的孩子,看见湍急的河水吓得直哭。陶峙岳亲自把他们一个个背过河。
校长蔡琳和张致新在张灯结彩的大门前,兴高彩烈地欢迎着从兵团各师来报道的孩子们。张仲瀚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兵团子女学校的开学典礼。他说:“我说过,一定要先建一座美丽的学校,让孩子们都能在宽敞的教室学习,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过上幸福的日子。今天,我终于兑现了诺言。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蔡琳则代表全校师生向兵团领导和兵团战士们表示最崇高的感谢。兵团的第一所军队办的高标准高水平的学校,就这样诞生在戈壁新城石河子,并成为新疆中小学的样板。
兵团第一楼开工建设
1952年春天,具有历史意义和标志性的建筑——兵团第一楼工程开建。
军垦第一楼是兵团在石河子建起的第一座高楼,也是当时全北疆最高的一栋楼房。楼房是上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设计层高最高7层,后经兵团领导讨论,因施工条件限制,决定改为四层的砖木结构。此栋大楼的施工中的一大难题是,施工人员没有多层楼房的施工经验,也没有提升设备。为此,施工处调集了全部技术工人和技术干部商讨,如何解决垂直提升和运输材料的问题。城建工程处的工人们在楼房两端和中间搭起人工运输材料的马道,马道伸出主体坡度按30度搭设架道,又抽出4个连队的600名战士专门负责材料运输工作。
这栋楼的建筑面积22000平方,砖墙、木地板,木屋架坡屋面挂瓦。4月份开工,工程计划10月交工,要保证兵团庆典大会10月1日在广场举行。工期很急很紧,需抓紧时间施工才能够完成。
师景岳做了施工进度计划表,请张仲瀚批准。张仲瀚批示:只能提前不能推后。
现场成立了工地指挥部,工程组的全部人马都进入了工地,师景岳又一次住进了施工工地。
为了抢工期,能够晚上做的工作,都必须安排在晚上完成。整个工地白天喧闹,夜晚也一片灯火通明。战士们要利用工余时间,把白天所需的材料运到现场。为了不耽误白天的工作,他们手拉肩扛,或者两人抬,工地上白天晚上都是紧张的突击劳动场面。
地基工程的挖土方、砌卵石和检查验收都是晚上进行的。主体砌砖工程质量进度都很好,每层楼的楼地面施工,木工厂会集中全厂的工人,铺设固定木梁和地板,各工种立体作业流水交叉,施工进度很快,都提前完成了。在楼房封顶时,木工厂集中了全厂的工人将屋架、檩条、木板、红瓦、连接铁件等全部运到屋顶,日夜突击流水作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封顶工作。
1952年9月29日,该楼房在门窗尚末安装的情况下,拆除了所有的外架,在阳台上搭起了观礼台。
1952年10月1日那天,22兵团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石河子数万军民欢聚一堂。兵团子女学校的师生们穿着整齐漂亮的校服,手持五色花环在广场进行了歌舞表演,兵团战士们举行了拉歌比赛,沙玛两县领导和群众也者盛装来石,欢庆国庆,热烈庆祝大楼竣工。
这栋楼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完工,又一次创造了施工的奇迹。现在这座建筑已成为石河子的标志性建筑,变成全国唯一的一座军垦历史博物馆,每年接待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着红色传统教育。师景岳和他的施工组日夜不停的忙碌,在施工现场。测量放线,检查万道工序的施工质量,验收工程量,督促施工进度,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