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师石河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29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上接三版)
第二十二章 打造兵团北疆金融中心
加强金融功能区建设,打造兵团北疆金融中心,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模式创新,发展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稳健的现代金融服务业,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第一节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
提高市场体系运行效率,加快发展结构多元、功能完备、制度扎实的金融市场体系。健全金融要素市场定价机制,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从扩大参与主体、丰富产品种类、完善交易机制、深化市场功能多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市场建设。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争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双A级期货公司在石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保险业,拓展葡萄、番茄、瓜果等特色农业保险新险种。健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升和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 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引进和组建各类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评估、评级、征信等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丰富师市金融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信贷、保险产品,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支持大中型商业银行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加快普惠金融服务示范点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提供绿色信贷。
第二十三章 推动发展航空产业
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空中节点,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实现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推进花园机场客货运的功能提升。支持新疆通用航空公司与花园机场深度合作,打造集短途飞行、航空物流、运营、维修、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平台。构建多元化通用航空运营体系,发展农林喷洒、航空护林、人工降水等农林飞行;发展油气管线巡查、电力常规巡视、航空物探等工业飞行;布局发展应急救援、医疗救援、警用安防等公益性飞行。推进通航旅游产业发展。将优质资源与新型低空观光娱乐活动有机结合,打造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飞行营地,开展热气球、滑翔伞、航空模型、无人机体验等航空运动。积极发展通航维修、维护和培训。建设区域性MRO(维修基地)、FBO(固定运营基地)以及FSS(飞行服务站),依托航空学院等培训机构,开展飞行空乘人员教育培训。
第二十四章 积极发展康养产业
推动医疗护理、健康检测、卫生保健、康复护理等健康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推进第三方专业体检中心、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和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把医疗、生态和康复融入养老产业,开发高端健康服务市场,建立高品质、有内涵、多层次的智能康复疗养中心。积极发展养生保健,推进以健康休闲、高端养生、体验养生等为主的疗休养基地建设,提升发展养生保健业。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专科医院,支持符合条件的知名中医师开办个体诊所或开展零售药店坐堂诊疗。
第七篇 推动新型城镇化,打造精致秀美宜居公园城市
把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传承文脉理念全方位融入城市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城市的宜居宜业宜游性。
第二十五章 完善城镇布局
围绕建设“开放包容、精致活力、生态秀美、平安幸福”的共和国军垦名城,重点打造好“一心、三区、多元”规划布局,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一心”就是建好红山新区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片区。“三区”就是打造好老城区、开发区和南山新区。“多元”就是以团场城镇为补充的发展格局,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形成城乡资源共享优势。
第二十六章 建设红山新区
围绕“高端时尚都市区、商业商务核心区、休闲娱乐功能区”的定位,将红山新区打造成为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发展的动力引擎,市级公共服务集聚区。该片区继承老城空间结构特征和绿化环境特色,通过绿风公园的规划建设,形成东西向的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网络格局。
沿绿风公园两侧规划建设体育中心、会展中心、艺术中心、文化中心、市民服务中心、职工活动中心、石河子大学南苑校区等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发展。
以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为核心,落位特色商业、生活服务,休闲娱乐、旅游消费、文化展示等功能,打造中高端消费商圈,推动夜经济发展。以会展中心为依托,打造集商务会展、文化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高端服务型商圈。
利用绿风公园打造滨水复合功能带,进一步突出石河子“精致秀美宜居公园城市”的城市发展理念。
第二十七章 提升城镇功能
聚焦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大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能级,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第一节 全面推进老城区提质升级
以“提功能、增空间、添活力”为导向,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式发展,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凸显军垦文化特色,增加公共绿地面积,扩展公共活动空间,打造便捷舒适生活圈。
第二节 加快促进开发区转型发展
融合推进园区功能升级、城市功能完善、平台功能转型,打造产城融合、业态发展新高地。乌伊公路(G312线)以南区域,重点加强与老城区的产城融合发展,适度推进“退二进三”,利用腾退的建设空间发展居住生活、公共服务和公园绿地等配套设施。
第三节 稳步推动南山新区产城融合发展
打造城市创新创业的集聚地,依托“天地人”科创大厦“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服务平台。完善高新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增加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通道,加快道路及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公园绿地、广场规模,美化新区城市环境。大力发展“新基建”投资项目,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第四节 积极推进团场多元发展
石总场北泉镇,争当发展主力军,推进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加强与市区对接融合,互不共享,大力发展城郊农家采摘和知青文化旅游等产业,壮大经济实力。152团,向“南”发展,依托将军山、酒葡萄、温泉等资源,结合军垦第一连,打造将军山军垦文化体验式生态旅游目的地。143团,发挥近郊农业优势,打造“花园蟠桃”特色品牌,围绕火车西站、机场,发展相关产业。147团,围绕十户滩新材料产业园区,提升小城镇功能品质,当好花园“后勤部”。各团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壮大综合实力。
第二十八章 提高城市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精致秀美公园城市。
第一节 加大旧城改造力度
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更新改造城区内功能偏离要求、利用效率低下、环境品质不高的老旧小区,完善城市功能,提供舒适便利环境,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居民老旧小区改造,以改善小区居住条件为主要目的,完善小区水电路气信和智能安防、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与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无障碍和适老化改造,建设一批群众迫切需要的文化、体育、休闲设施。老旧厂区改造,利用废弃老旧厂区,通过转换建设用地用途,转变空间功能等方式,发展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等。老旧街区改造,推动商业步行街和地方特色街区品质高端化、业态多元化发展,打造新兴文旅商业消费集聚区。城中村改造,探索城中村有效融入城市的路径,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完善设施服务,让更多的居民“出棚进楼”。
第二节 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
以建设绿色城市为目标,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开展将军山生态修复,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做活城市水系,加快推进五旗渠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明珠河沿岸提升改造,打造“城有水、水穿城、水城一体”的特色空间格局。继续实施“一环十带百园千景万绿”生态工程,构建交融山水、连接城镇、覆盖全城的生态绿网体系,着力推进北工业园区生态廊道、红山片区绿轴、将军山北麓生态带、玛纳斯河生态带等绿带项目建设,重点打造知青公园、玛河运动公园、子午路游园等百处市民休憩娱乐游园。通过“穿衣戴帽”、拆围透绿、改造更新,增加小区绿化景观。推动水网建设,启动五旗渠环境治理工程,塑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第三节 塑造城市时代特色风貌
以建设人文城市为目标,把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统筹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现代文化教育发展,加强城市风貌与建筑形态管理,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精神。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加强建筑设计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乱象。重点推进军垦文化广场、军垦风貌区、早期工业展览馆等项目建设。
第四节 加强城镇社区建设
以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为目标,把社区建成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完整单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社区规模设置,配合“城中村”改造、团场建镇建立新社区,配齐社区物业管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居家养老等综合性服务设施。健全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楼栋党小组为基础、社区党员队伍为主体、驻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的基层组织,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社会化服务。
第五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运行效率;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整合共享公共数据资源,搭建智慧城市,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政务等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提升城市治理效率。加强城市供水、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构建快速高效的对外交通、畅通快捷的内部交通、人性智能的静态交通路网。通过梯级结构合理配置干道、支路、街巷三级道路,给车辆与行人提供更多路线选择,通过微循环改善交通空间。优化公交线路,开通免费线路。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鼓励市民绿色出行。
第六节 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以建设韧性城市为目标,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完善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蓄水空间等设施,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第二十九章 精细化城市管理
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向精细化和全覆盖发展,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构建科学的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强化管理标准的针对性和差异性。打造石河子市城市信息化管理及运营服务专业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城市经营管理能力相结合,将城市的管理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实现城市资产资源最大化盘活,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升级。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中心,加强与现有环卫、市政、渣土、公共自行车等平台的对接应用。促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资源整合和重心下移,加强联动执法。完善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体制,推进维护作业市场化改革,提高运行维护水平和效率。加强地下管线资源的综合管理,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综合管廊。推动网格化管理实现市域全覆盖,管理领域进一步向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督等社会管理领域延伸。打造洁雅宜居的城市环境、平安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实现包容永续的城市发展。
第三十章 推进设市建镇
第一节 加快设市建镇步伐
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和土地确权勘界工作,积极推进石河子市升级为地级市,团场全面建立建制镇,支持134团、148团等中心团场城镇建设。建设一批示范性精品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第二节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基础设施联通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供排水、供暖、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团场连队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社会救助等资源城乡共享。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设计,加强城市道路与城乡团连道路高效对接。
第八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提速发展支撑能力
聚焦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全力提升师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
第三十一章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向交通枢纽
以建设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为契机,完善公路、铁路、民航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一个核心枢纽、三大交通网络、一个节点体系、五大服务系统”的“1315”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第一节 推进机场枢纽建设
以打造成全疆重要的空港物流中转站、乌鲁木齐机场备降机场、兵团通用航空枢纽机场为目标,大力推进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花园机场航站楼扩建,积极推进机场4C向4E改造升级,继续提升石河子花园机场综合保障能力,升级推进通用航空发展。在团场、景区、医院等场所建设具有航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功能的直升机起降点。增加通往全国主要城市的固定航线,提高运行航线效率。到“十四五”末,开通疆内外航线15条以上,年旅客吞吐量60万人次以上,年货运量超过3000吨。
第二节 构建便捷高铁网络
加快建设玛纳斯-石河子-十户滩工业园区玛石铁路专用线建设,并与沿域重点工业企业支线构成铁路专用线网,积极推进克拉玛依至准东铁路与石河子联络线项目,保障区域内大宗物资、原料和产品运输。争取兰新高铁线延伸至石河子,探索乌昌石轻轨建设思路。
第三节 畅通公路交通网络。
畅通对外联系大通道,加快建设连接克拉玛依、五家渠、奎屯等北部横向大通道,打通北屯、阿勒泰方向的纵向大通道,突破与G312的连接瓶颈,重点推进G576石河子至北屯(阿勒泰)、G335连接甘莫公路(148团-149团-150团)-克拉玛依、S717石河子-七师胡杨河市公路建设。加快形成八师内部骨干路网架构,实施S616八师136团—133团公路升级改造,加快147团工业园与S20高速、G576连通。高质量发展团部内部道路体系,加快推进团场内部道路和通达连队公路的升级改造,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连队及居住区全部通硬化路,健全连队客运服务,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团场。加强国防公路建设,提升连接国防训练场、营地的公路等级和质量。规划建设石河子将军山、观音沟红色旅游公路,依托南部景区资源和公路沿线景观,打造集观景、体验、慢游于一体的旅游公路环线。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所有团场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八师石河子市至各团场团部(镇区)一级以上公路连接,形成石玛沙区域半小时交通圈。
第四节 打造现代枢纽场站体系
完善石河子市火车站和团场客运站功能,提升客运服务能力和品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公交换乘枢纽为支撑点,形成多层次紧密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推进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进铁路空港物流园、天业集团多式联运国际综合物流港、147团新材料产业园物流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建设绿色货运基础设施和运营机制。全面提升物流站点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干支线物流园区、团部配送站、连队货运网点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加快覆盖城市社区、团场镇和连队中心居住区的末端公共配送站建设,发挥物流枢纽规模效应,形成“枢纽引领、环形框架、多元联动”的发展格局。
第三十二章 打造北疆兵团新基建中心
进一步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建立数据体系建设标准,瞄准数字经济发展,提升核心带宽和泛在接入能力。开展新一代政务网络升级改造,搭建师市大数据治理和运营框架,融入“数字兵团”建设体系,提升数字政府云数据中心核心能力。全面推进师市全域5G基站建设、IPv6网络升级改造,优化提升网络性能,推进提速降费,完善团场连队通信网络和通信设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各类资源,重点面向数字政务、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数字消费、服务消费、智慧城市、城市感知、社区感知与智慧管理、智能交通与物流、智慧农业、数据资源协同等布局一批新基建项目,补齐(超)高速无线通信空白点和信号弱区域。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部署和基站建设,推进城市感知系统应用,到“十四五”末,5G站点达到1200个以上。
第三十三章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以构建兵团北疆区域电网联网为愿景,以提高电网远距离输送能力、系统安全稳定水平、配电网智能化水平、配套电源电力输送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源、网、荷、储”的优势,以兵团准东至石河子750千伏电网为骨干,以220千伏电网为支撑,补强现有电网,大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保障水平,着力打造“兵团一流智慧电网”,以既合理又相对较低的电价,满足师市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保障。重点规划建设3GW并网光伏发电项目、90MW生物质发电项目。适时推进玛纳斯河上游400MW梯级水电项目前期工作,将师市打造成以热电联产、光伏发电为主体,以水电、生物质发电为补充,发供电体系完善的兵团北疆清洁能源示范区。
第三十四章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资源保护能力,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第一节 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进一步优化完善引、蓄、输、供、排等骨干水利工程水网体系,推动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提高现有防洪工程防洪标准,稳步推进平原水库清淤试点工作。
第二节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提升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着力提高节水供水和防洪减灾能力。推动灌排工程设施提档升级,继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重点推进西岸大渠、莫索湾总干渠、团结干渠、莫索湾南干渠等输水工程改造。到“十四五”末,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9,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重下降到85%以下。
第九篇 推进文化润疆,打造先进文化示范区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军垦文化作为师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建设共和国军垦文化名城,打造先进文化示范区。
第三十五章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市建设发展各行业、各领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统领文化润疆的前进方向。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文化润疆工程打造成为凝心聚力的铸魂工程。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大力传承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培养更多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
第三十六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职工教育、青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推进“五共同一促进”创建活动,促进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为主阵地,在强意识、见行动、促成效上下功夫。积极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第三十七章 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要求,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领导权意识、阵地意识、底线意识,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突出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管理。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意识形态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融媒体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升意识形态领域治理能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提高舆情预判、分析、处理能力,坚决确保师市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加强网络监管,有效防范重大网络安全事故,坚决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第三十八章 传承弘扬军垦文化
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挖掘军垦文化资源,建好用好红色基地,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扩大军垦文化影响力,增强先进文化示范引领力,推进军垦文化中心建设,彰显“共和国军垦文化名城”风采。
第一节 挖掘军垦文化内涵
发挥军垦博物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引领作用,加快军垦文化风貌区建设,增强军垦文化展示与体验感,保留军垦印记。利用老旧工业厂房,推进以“八一工业记忆”为内容的红色文化中心建设。以军垦第一连为基地,打造全疆拓展训练基地。创新军垦文化传播方式,培育“军垦1949”“绿风”“书香石城”“石城朗读者”“中国诗歌之城”等军垦文化品牌,实施“七个一”工程,推出一批红色军垦题材的精品佳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石河子篇章,让军垦精神、兵团形象走出新疆、走向全国。
第二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做好小李庄、人民电影院、二十二兵团旧址、军垦第一连等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加强对城市老建筑、老工业园区、老厂房、老街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传承红色基因,以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馆等纪念设施为依托,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性教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第三节 夯实文化基础设施
建设一批地标性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体育中心、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把石河子建成全疆重要的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中心。统筹推进团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将更多军垦文化元素融入公园、街头游园、小区,打造“15分钟文化圈、健身圈”,增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开发玛纳斯河西岸滨河公园和将军山等户外健身、徒步、露营、骑行、赛车、赛马及滑雪场地,建设高品质健身休闲场所,为传承军垦文化,弘扬兵团精神提供良好阵地。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团场、镇、街道、连队(村)、社区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形成师团连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建设,解决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第三十九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从深化普及推广、强化实践养成、注重示范引领、开展文化培育等方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