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师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专题学习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8月1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本报讯 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卓娅 王宇轩报道  8月14日,师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办专题学习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师市党委书记、八师政委、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董沂峰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师市下半年维护稳定、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师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新局面。
  当天,师市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集中观看了《庆祝建党百年纪录片——敢教日月换新天》之“改善民生”篇。师市领导张世伟、刘林、扎马斯、赵日强、侯国俊做专题发言。
  董沂峰在讲话时指出,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董沂峰强调,师市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常态化抓好学习。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要传承好兵团精神、老兵精神和胡杨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牢记职责使命,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兵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兵团调研时的讲话要求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地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下一阶段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扎实做好下半年维护稳定、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师市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新局面。
  师市党委副书记、八师师长、石河子市市长刘亚康,师市领导丁永宏、王章学、程健、方刚、娄长安、赵民山、张强出席会议。
传承兵团精神 扎根奉献边疆 人民日报记者 张贺 杨明方 郑海鸥
  皑皑天山,巍巍昆仑;茫茫戈壁,漫漫大漠。在祖国的西陲,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不拿军饷,不穿军装,永不换防。这支队伍,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14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几代兵团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切实当好生产队、工作队、宣传队、战斗队,充分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作用,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用热血铸就对祖国的忠诚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伟业的序幕。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用热血铸就对祖国的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建设祖国、保卫边疆的壮歌。
  67载春华秋实,67载艰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兵团精神”板块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板上,兵团战士挥舞镐头,在戈壁荒原上开垦耕种,展现出战天斗地的豪情。“当年没有现在那么多先进的生产工具,挖渠开荒都是肩挑背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老军垦人杨飞鹏回忆,兵团成立初期,没有油和柴,就用盐水掺着苞谷面凑合吃,冬季还要从外地运大白菜和萝卜。“上班一担肥,下班一担草,中午打沙枣,晚上围着火炉剥棉桃”是他们每天真实的生活写照。
  “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兵团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驻地选择在风头水尾、沙漠边沿和边境沿线。兵团第十师一八三团驻地,气候极其恶劣,冬季长达5个半月之久,冰天雪地,寒风刺骨。老军垦人李莲芝回忆,有一次,连里派4名同志上戈壁滩打柴,凌晨1点多才回来,一名没有穿毡筒的同志的脚和棉胶鞋冻在一起脱不下来,10个脚趾头全被冻坏,只能用刀子把鞋子割破。
  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兵团人以火一样的热情屯垦戍边、接续奋斗,让沙漠披上绿衣,把荒野变成良田。
  “正是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兵团人屯垦戍边,成为巩固边防、开发新疆的生力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副校长王小平说,“兵团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新疆各族儿女共同奋斗的宝贵精神资源,必须继承好和发扬好。”
  兵团战士们辛勤耕耘、忠诚守卫,做“永不挪动的界碑”
  “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号称“西北边境第一团”的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一连房前石碑上刻着的这段话,就是对兵团人守土卫国的最好写照,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深沉热爱早已化为无声的行动。
  阿拉克别克河虽然只有60公里长,却是中哈两国的界河。1988年,阿拉克别克河突发洪水,大坝决口,3000多亩耕地、林带被毁。危急时刻,一八五团全团迅速成立了上百人的“敢死队”,历经16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将缺口堵住。       (下转二版)

  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