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印迹
路的变迁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4月22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高永明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出生在一个名叫奎屯的小城。我家旁边就有一条从畜牧队通往奎屯食品厂、常常充满泥泞且大坑连着小坑的土路,两旁林带里栽种着一排沙枣树和一溜儿白杨树。因为路太烂,晴天都是土,雨天都是泥,所以行人经过这里,几乎都不走这条“公路”,而是走林带外边的小路,反而更舒适些。
现在想想从小学到中学的十来年里,天天上学放学要走的这条必经之路,我们这群小伙伴真的没有像模像样地走过几回。那时候,这条路上经常走的是马车、牛车,还有毛驴车。偶尔有一辆吉普车或者小轿车经过,我们这一帮子孩童,不顾汽车带起的灰尘,会非常稀奇地站在路边喊着“小包车,小包车!”直到“小包车”屁股后边翻卷着灰尘远去。
1969年初,为响应国家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我分配到农七师下五场(今133团)工作时,常走的也是土路。那时,只感觉无论是从场部通往连队的土路上,或是连队下地的小道上,到处都悬浮着一层浮土,走在上边颇有点“腾云驾雾”的感觉。因为人只要稍微走得快些,脚下便会带起一溜烟雾似的灰尘。
当然,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麦收时节拖拉机拉粮、秋季棉花收获季节时,各个连队飞奔的牛车、轱辘车、大马车、大小拖拉机,奔驰在农场连队特有的、带有厚厚尘土且凹凸不平的路上,车后常常会飘起似带有爆破后形成的阵阵尘土,放肆地翻卷着漫天飞扬。那个季节,远远望去,仿佛整个连队像似笼罩一层浓雾,无论你怎样瞪大一双眼睛,也看不清楚它的原貌。
记得有一次,连队在下4斗号地开展拾棉花劳动竞赛。中午连队大食堂送的是红烧肉,大家非常高兴,三三两两地蹲在地头路边吃饭。突然,机务排一位年轻的拖拉机驾驶员,因急着赶过来吃红烧肉,拖拉机“突、突、突”疾驰而至。这下子好了,他的拖拉机后边带来的冲天尘土瞬间蔓延开来,给路边所有人的饭碗里毫不留情地撒上了一层“沙子胡椒面”。
留在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是从青年队到开荒队那十来公里曲里拐弯的土路上。每到夏秋季节,全是厚厚的混有沙子且极易飞扬的尘土,职工群众骑自行车或者步行,都无法在路上行走,只能在路边的林带中穿行。
那时候,从地里回来,因为浑身上下都是一层灰土,所以我们几个小青年经常跑到连队大伙房旁边的自流井边,脱光上衣和长裤,找一个洗脸盆,从头冲倒脚淋浴一下,然后才回宿舍换衣,再去大伙房打饭。有一回,开荒队的一个职工得了急病,当晚急需送往近20公里外的场部卫生队医治。但是,因为前一天刚下过雨,道路泥泞,马车走到半路,车轮陷到一个很深的泥坑里。赶车人和病人家属费了很大劲,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把马车从泥坑里拉出来,差点耽误了病人救治时间。
那时候,我们集体宿舍就是一溜儿土坯房,最东头住着老职工杨秀山。仔细观察就发现,夏秋两季老杨家里总是把用过的洗脸水、洗菜水,很均匀洒在房子旁边的路上,目的就是压压路上飘浮的尘土。后来,我们几个小青年也跟老职工学到了经验,每回都多走几步路,把用过的洗衣或洗脸水洒在宿舍旁边的路上,用以防止尘土飞扬。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团场经济有了发展,通往石河子市、奎屯市的公路铺上了石子,而且团场通连公路上,也逐步铺上了砂石料。虽然这种路面的公路不太平整,但原来厚厚的尘土绝对被压住了,路上大大小小的坑也基本被填平。由于路的改善,原来垦区各团场通往石河子的班车在坑洼不平、满是灰尘的土路上要颠簸4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石河子客运站。自公路上铺设了戈壁砂石以后,只用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石河子市了。这时候,团场的父老乡亲、男女老少乘班车出行,再也不受原来“夏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之苦了,只感觉去石河子、奎屯、乌鲁木齐办事购物看病走亲访友快捷多了。
团场职工群众的好日子,是随着路的变化带来的。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党和国家大力推行公路村村通好政策,团场通往石河子市、奎屯市的公路由原来的石子路换成了沥青路。团场场部通往各连队的公路也旧貌换新颜,不仅设置了里程碑,还按公路等级划线维护。从此,美滋滋的团场职工群众,驾驶着各种交通工具,轻快地奔驰在平坦宽阔的沥青路上。
有了宽阔平坦的沥青路,团场职工群众也从土坯房搬进了新楼房。淘汰了原来的牛车、马车、轱辘车,春耕春播“三夏”“三秋”农忙时用上了先进的整地机、播种机、收割机、采棉机、拖拉机、大卡车。因为公路变得平展,出行便捷,团场职工使用各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职工群众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劳动效率显著提高,职工群众家庭收入也越来越高。
进入新世纪后,兵团工农业经济取得大发展,团场公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到之处都是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标准公路。平展展的公路直接通到了职工家门口,大大改善了团场职工群众生活。职工群众购买摩托车、小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职工群众还在石河子市、奎屯市、乌鲁木齐市等城市购买了楼房和商铺。我想,这所有的一切,都得益于党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铺就的平安之路、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