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的N个真相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20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爱绿护绿 人人有责
莫为私利 丢了文明
5月17日,明珠河(北一路至北二路段)的公共座椅成了“睡床”
孙勇慧摄
5月13日,个别居民在红山街道32小区家属楼前的公共区域晾晒被褥,影响社区环境美观。
张雁摄
5月18日,北三路如家宾馆旁,近在咫尺的果皮箱成了摆设,市民仍然乱扔垃圾。
朱庆志摄
“12345”转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心理援助热线:0993-2851261
(一)
抑郁就像一条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丘吉尔
我们所知道的英国那位很厉害的首相丘吉尔,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他把抑郁症比作“黑狗”,病情发作时,他甚至不敢睡在阳台边,因为那种一跃而下的念头随时会出现。
丘吉尔一生都在跟抑郁症做艰苦地斗争,是他怯懦内向吗?显然不是。
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林肯总统,开朗乐观幽默、坚韧睿智,但他同样也是一名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抑郁症爆发、极度自我贬低时,他就把报纸上赞扬他的文章剪下来,大声朗读,渡过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黑暗。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
正确的认知是对抗抑郁症的第一步。
首先要撕掉我们对抑郁症患者的刻板标签,“他们并不一定是怯懦内向的。”
有的家长时常会大大咧咧地说:“我家孩子活泼外向,爱笑能闹,绝对不可能抑郁。”
但需要警惕的是,抑郁症中有一种类型叫“微笑抑郁”,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掩饰自己的情绪。
微笑只是一种面具,在他们独处时,可能会因积压的负面情绪陷入深度的绝望之中。
(二)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患抑郁症的孩子仅有40%接受治疗。
为什么仅有40%的孩子接受治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病耻感”。一位母亲跟我直言:“宁愿孩子得的是身体上的病,心理上出问题,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丢人。”
其实,父母如果有这种想法,往往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他会认为自己是不被认可的,认为自己给家人带来了负担,会自罪自责。由于不少人对抑郁症这种疾病一知半解,难免会妖魔化,会把抑郁症等同于精神病;或者认为抑郁症约等于没用、软弱、无病呻吟、吃饱了闲出来的病,这些观念无疑让抑郁症患者雪上加霜。
(三)
抗抑郁的药物副作用很大,吃多了会变傻?
我有个朋友的女儿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医生开了抗抑郁的药物,但是,朋友总担心这些药对脑子不好,于是自作主张,一天吃三次的药只吃一次,或者剂量减半,有时干脆几天都不吃。
其实,目前抗抑郁药物都是安全有效的,副作用也在可控范围内,并且越来越小,不会形成药物依赖,更不会让人失忆或变成白痴。
患者服药后,很多时候是出现副作用在先,药物发生疗效在后。所以,先不要急着否定药物的效果,一切要听医生的安排。
(四)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部分抑郁症病人会出现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失衡,患者会自动屏蔽所有正面信号和正面思维,因而滋生各种负能量。思维和判断力也会打折扣。
有的患者在抑郁发作时描述,他眼中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白色,思维就像一桶浆糊,无法运转,更让他觉得自己没用无能,不配活着。
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杏仁核以及前额叶等负责情绪和理智的结构都会有一些改变,这已经不是常人能够控制的情绪问题了。
抑郁症是活力和感受力的丧失,这远比身体上的病痛来得更加可怕。
(五)
抑郁症是通过量表诊断出来的吗?
“孩子会不会为了不去上学故意乱填,伪造生病啊?”不少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
医院一般会用到抑郁和焦虑评定量表,但是这些仅仅只是诊断时的参考。
人的心理是多样化且动态变化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专业医生跟患者和家人的交流沟通,医生对患者言谈举止各方面的综合观察;此外,还需要做一些医学检查,比如血液指标、甲状腺功能、脑电图、核磁共振等等。
你有没有患抑郁症,资深专业的心理科医生其实只需看你一眼,心中就大致有数了。
建议不要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在网上做一些所谓的量表鉴定,一些不准确的结论反而会加剧心理负担。
如果孩子检查出轻度抑郁,建议不要给孩子说,因为孩子比较容易受心理暗示,“我心理有病”这样的想法可能会更让他们紧张焦虑。
(六)
抑郁症是由遗传基因、成长环境(尤其是早期成长经历和母婴关系质量)、应激事件等各个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在生命的某一个节点触发大脑的一场“重感冒”。
应激事件可能是一次“社死”事件、老师的批评、校园霸凌、人际关系受挫、考试失利等等。
如果家族中有人曾出现过心理疾病,那么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此外,早期的创伤也是孕育抑郁焦虑的种子。
心理治疗一般都会询问抑郁患者的出生方式和喂养方式。剖腹产、没有母乳喂养等都会被当成是早期创伤。此外,孩子由父母带还是祖辈带也非常关键。
记住,尽量顺产、母乳喂养和由爸妈抚养。就算父母要忙工作,也最好跟孩子住在一起。
把孩子送到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被遗弃的创伤。
我们经常会认为孩子那么小,不会有记忆,等他长大了,该读书了,再由父母带也不晚。但是,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些早年的创伤会深埋在潜意识里,等待时机萌芽生长。
所以,有这样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此外,原生家庭的问题、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过度控制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可能是孩子抑郁的催化剂。比如,有的父母遇到事情就悲观失意、怨天尤人,一遇到困难就情绪失控、焦虑烦躁,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格非常关键。
还有的父母习惯了处处控制孩子,成绩必须保持在多少名,晚上必须看书看到几点才能休息,甚至连孩子的衣着、发型都要管。
“永远都在批评式教育,永远都在比较。”控制性剥夺了孩子的生命价值感,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
“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你们帮我选的,你们从来不问我真正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孩子能不抑郁吗?他们也只能用抑郁来抗争。
(七)
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那么,我们怎么能及时发现孩子可能有抑郁症倾向呢?
现在,不少中学初一开学一般都会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大致能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焦虑的常识,以及情绪调节的一些方法。
一些学校还配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当然,如今的孩子也会上网查阅了解,或许他们的知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所以,不少案例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我可能得抑郁症了,带我去医院看看吧。”
对此,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会是“怎么可能?你是不是不想读书故意骗我们的?”
不管是真是假,既然孩子自己提出来了,请一定先带孩子去找专业医院的心理医生诊断。
此外,抑郁症通常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两种症状:
一是情绪失控,二是睡眠出现问题。
当你的孩子近段时间经常莫名其妙地哭泣、在家里大喊大叫,或者时常用手捶打自己的头、扯头发、用头撞门……或者连续两周入睡困难、半夜总会惊醒,凌晨5点左右提前醒来、失眠等,都需要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如果持续出现上述症状不能缓解,你可以试着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如果孩子排斥去医院,也可以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有自伤自残自杀的倾向,最好去医院接受系统专业的治疗。
抑郁症容易反复发作,并且青春期孩子一旦陷入抑郁,很容易就会进入漫长的厌学弃学期。
最好的办法是预防。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要多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最近跟好朋友之间相处得如何?”“最近有遇到什么烦恼吗?需要我们怎么帮你?”
关注情绪比关注成绩更重要。
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情况,并持续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念:“爸爸妈妈很爱你,很关注你,并且随时愿意帮你分担痛苦烦恼。”
家长要给孩子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爱和关注,给孩子释放压力的渠道,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学会弹性应对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
此外,多运动多锻炼多流汗也是释放坏情绪的好方式。抑郁患者若是把攻击性对内朝向了自己,我们就要引导他们把这种攻击性朝外释放出来。
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根据医嘱该吃药吃药,该做心理咨询就一定坚持去做。
家长要多学习,多从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多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积极应对,再黑暗的地方也终能照进来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