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用军垦文物讲述兵团历史 让军垦文化深植百姓心中

《军垦赞歌》走进街道社区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1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石河子讯 特约记者刘胜 通讯员张琦林 达谭榕报道 “大家看,这是121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王德明的军大衣,这件军大衣上面一共有着296块补丁。现如今,它既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也是我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当年进疆初期,为了节约资金用于新疆第一批工业建设,将一年发一套的军大衣改为两年发一套、三年发一套,军垦战士们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缝补补数次,展现出军垦战士们吃苦耐劳、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7月8日,在向阳街道会议室,宣讲人徐欢欢指着视频课件里一件里里外外补满不同颜色补丁的军大衣介绍道。
  据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甘霖介绍,该馆选取了两件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文物、5个与文物相关联的视频资料,制作了反映兵团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社教课程《军垦赞歌》,面向街道社区居民宣讲。
  在向阳街道各社区,《军垦赞歌》宣讲引起居民的广泛关注。截至7月8日,宣讲团在向阳街道辖区共宣讲8场次,受众超过600人次。《军垦赞歌》以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奉献新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兵团精神等四个部分,详细讲解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并通过课件展示了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磨得锈迹斑斑的缝纫机、用7年时间完成20年生产任务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开过的拖拉机……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兵团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史,也见证了兵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兵团建设事业的壮举。来自陕西的“老兵”王志智老先生,1966年进疆投身建设,他说:“当时条件艰苦,喝苦咸水、住地窝子,但大家工作劲头十足,拼命地干活,只想为边疆建设添砖加瓦。”
  一件件鲜活的文物、一段段珍贵的视频、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让不少观众眼眶不禁湿润起来。“印象最深的是,那件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它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因为那每一块补丁都透露出那一代兵团人的追求,他们的热爱、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奉献,也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最美的时尚、什么是最美的青春。”向阳街道1社区20岁的见习大学生魏梦琴说。
  目前,《军垦赞歌》已在我市各街道、团场宣讲72场,计划宣讲100场,至7月20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