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经济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走进148团

探寻新疆棉花高产背后的“黑科技”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0月10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本报讯 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秀 武晋峰 通讯员陈元英报道 “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的棉花总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0%……”
  9月28日,在148团8连一块棉花地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靳强的一席开场白,拉开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的录制。
  已开播23年的《对话》栏目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的一档高端访谈类节目。在新疆已开启今年棉花采收大幕之际,《对话》节目组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李付广,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飞香,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宴辉,师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康东岭,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严根土、宋美珍,148团16连职工葛惠国和8连职工龚建勋等嘉宾围绕棉花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聚焦白棉花背后的“黑科技”展开探讨。
  当天,节目录制现场选择在8连一块600亩的棉田旁,该棉田预计亩产达520公斤。目前,垦区各棉田棉花相继盛开,处处似一片白色的海洋。
  据李付广介绍,2012年,作为次宜棉区的新疆,棉花总产量首次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一半。2014年,中央出台了更加有利于新疆棉花发展的政策,从此之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更加迅速。目前,新疆的植棉技术、棉花单产总产都居世界第一,创造了棉花种植的奇迹。
  好的棉花离不开好的种子,好的种子离不开科学的栽培模式。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科学诊断、精准预测、有效防控病虫害的发生是保障棉花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而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又降低了劳动成本和种植成本等。围绕推动棉花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李付广、严根土、宋美珍、陆宴辉、康东岭分别介绍了当前棉花品种研发、优良的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石河子垦区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高达96.5%等“黑科技”研发应用等情况。
  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中国铁建重工集团在新疆成立了铁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当时企业发现,棉花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但是在广袤的田野上,要么是人工采棉,要么是进口的采棉机。拥有雄厚机械研发科研力量的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认为,企业有能力实现高端采棉机国产化。2019年,中国铁建生产的采棉机开始走进棉田,采净率高于国外采棉机。对此,刘飞香表示,今后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机高度融合,用农机自动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葛惠国、龚建勋分别种植了150亩、200亩高产棉田。两人除种植棉花外,还经营着采棉机。两人用事实证明,在棉花种植生产过程中,正因为有了“黑科技”的加持,如今新疆的棉花产量、品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棉农种地越来越轻松。
  据悉,这期《对话》节目将于10月中下旬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