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视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引方向、指导实践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0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新华社记者
  两会现场速递
  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会外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表示要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再建新功。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对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指导。”河钢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兰玉代表说,河钢集团将抢抓机遇,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赋予钢铁材料新的价值内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表示,当前,各地要在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并统筹好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立坤说,面对全球创新浪潮,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助力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开拓制胜新赛道。我们要咬定创新不放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郭国平代表带领团队研制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今年初正式上线运行,量子计算机的整机运行效率大为提升。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我们将按照总书记要求,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产业协同和优化政策环境等策略,推动量子计算科研与各行业融合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郭国平说。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传递出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鲜明信号。”广西百色市委常委、副市长李玉成说,百色将因地制宜以科技创新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铝产业、林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同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支持企业智改数转,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方能不断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5日下午,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代表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我感到非常振奋。”高纪凡表示,天合光能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助力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民营企业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总商会副会长、博发康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晓琳代表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总书记此次再次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将激励广大民营企业持续修炼“内功”,以高质量发展塑造独特优势,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贡献力量。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开辟增长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审议中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提出要求。江苏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代表表示:“南通将切实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发挥好地处长三角中心区的地理优势,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聚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加快跨江融合、打造重要支点,更好服务上海龙头带动,促进长三角南北两翼协调发展,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白城更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方向。“瞄准长期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差异化、不均衡问题,今后我们要坚持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全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城镇体系,释放未来发展新潜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着眼高质量发展狠抓落实、汇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我们要认清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带头聚精会神扎根实业谋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常委、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说。
  “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党委书记逄子剑代表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作用,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广辟增收门路,让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江苏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委员、永合社区党委书记秦欢表示,将按照总书记要求,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区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新乡村,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高品质生活。(记者韩洁、孙少龙、叶昊鸣、郁琼源、柯高阳、魏玉坤)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几何?
——两会中国经济问答
新华社记者

  全国两会时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去年,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一些外媒鼓噪中国经济潜力“见顶”、增长“达到顶峰”的杂音不断。
  中国经济真的见顶了?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新一年预期目标,和去年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相同,恰是对“见顶论”的有力回击。

  透视增长目标:“5%左右”展现进取心

  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多重困难交织叠加的局面,为何仍将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作出说明: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5%左右的经济增长,是经过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展现了中国政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状态。”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周黎安委员说,这一目标有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更好凝聚发展共识。
  增速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引。记者梳理发现,2003年至2023年,我国除突发疫情等特殊年份未设定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外,其余年份都设定了目标,并较好实现了发展任务。
  这些年,中国经济并非顺风顺水,而是一路攻坚克难。
  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风雨兼程中,中国不仅没有成为外媒所说的“下一个崩溃的经济体”,反而顶压前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并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唱衰中国的论调,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断爬坡过坎:2014年GDP突破60万亿元,2017年突破80万亿元,2020年迈过百万亿元“里程碑”;在疫情冲击大背景下,也接连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
  过去一年更是最新例证。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2%,按可比价计算,对应的经济增量超6万亿元,放在10年前,需要超过10%的增速才能实现。纵向比较,5.2%的增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
  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近期报道说,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中国GDP增长放缓上,但数据背后却隐藏着更有希望的一面:这个“亚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人均GDP将会惊人地增加。
  “一个超大型经济体能够持续中高速平稳增长,无论如何都不能被扣上‘见顶’的帽子。”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代表说。

  读懂经济大势:中国中长期增长潜力何在?

  相比于短期增速,外界更关心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态势。美西方一些人士声称“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繁荣接近尾声”,事实究竟如何?
  肯德基中国门店规模突破10000家、空中客车在欧洲之外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成都投入运营……外资企业等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市场的看好。
  中国美国商会报告显示,2024年约半数受访企业将保持在华投资规模不变,近四成计划在华增资。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59%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为三大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
  投资,通常考虑的是中长期因素。外资动向凸显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信心。正如宝洁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詹慕仁所言,市场上的挑战是暂时的,“中国的长期机遇依然存在”。
  单就增速看,相比前些年的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伴随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航道,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再“以GDP论英雄”,经济换挡减速但并未失速。
  潜在增长率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研判一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国内多家机构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潜在增长率在5%至6%,经济稳定增长有内在支撑。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分析,从过去“亚洲四小龙”等追赶型经济体以及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看,人均GDP介于1.2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时,经济发展潜力持续释放。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潜力持续释放阶段。
  “中国经济处于稳步复苏期和结构调整关键期,内生动能充足,持续增长潜力很大,不存在经济增长‘见顶’。”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代表说,关键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有效应对风险挑战。
  从决定潜在增长率的要素条件看,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要素资源更为丰富,为中国经济抵御冲击提供重要支撑。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是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制度优势”“需求优势”“供给优势”“人才优势”,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经济基本面作出诠释,指出“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为什么唱衰中国经济者一错再错?究其原因,在于其对中国经济强大韧性和发展规律存在认知偏差与误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昌林委员说,中国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抗冲击能力和自我稳定、自我修复能力。我国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挑战,甚至会经历必要的阵痛,但中国经济发展有底气、有优势、更有机遇,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释放增长潜能:提振信心实干为先

  龙年春节假期,中国消费市场活力绽放: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80亿元,创同档期纪录。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近期以《春节消费滚烫 中国经济就此红火?》为题,援引专家观点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一年的疫后修复后,正站在信心转折点上。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但总体判断: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中国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不是算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周黎安委员说,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多做有利于提振信心和预期的事,努力将发展潜力转化成发展实力。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今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这是中国经济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代表说,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施工图”脉络清晰。
  “我们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力争各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代表说,要着眼企业和群众期盼,以实干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行稳致远。(记者陈炜伟、严赋憬、谢希瑶、段续、岳德亮)
  2023年12月28日,市民在肥西县柿树岗乡周楼村数字农旅果蔬大棚里采摘草莓。
                        新华社发(徐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