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立:以工匠精神铸精彩人生
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佳宜 文/图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5月2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兵团工匠年度人物
杨建立
邵旭鹏
陈赞
杨建立,这位从普通电焊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焊工、全国技术能手、首届“兵团工匠年度人物”,是天富集团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三十余载的岁月里,孜孜不倦、脚踏实地地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
1985年,年仅18岁的杨建立,怀揣着对焊接技艺的热爱与憧憬,作为第一批合同制工人,踏入了天富热电厂的大门,成为了一名焊接工人。他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焊工,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一有空闲就泡在图书馆、资料室中,系统地阅读了《焊工手册》《焊接设备》《焊接工艺》等专业书籍,做了近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为了更好地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知识,他白天辛勤工作,晚上则参加职工夜校补习,历经三年取得了高中学历证书。1996年,他又参加了成人自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焊接专业大专学历。
在实际工作中,杨建立学以致用,常年进行模板焊接,苦练基本功。每年,他的工作服都要被焊花烧坏三四套,工作鞋被汗水沤坏四五双。他的脖子两边,至今仍清晰可见被弧光烧伤留下的疤痕,见证着他为技艺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他认真分析每一道焊缝,不断总结经验,逐渐掌握了蹲、仰、卧、跪等全套焊接动作技巧。
1986年6月,天富热电安装工程开建,这项工程关乎垦区数十万居民的冬季取暖、照明及工、农业用电。经过短期的培训,杨建立取得了五项合格证,并参与了价值几千万元的3台130T锅炉的安装焊接工作。在那段日子里,他每天焊接超过12个小时,身处4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汗水浸透了工作服,凝结成一层白色的盐渍。有时汗水顺着腿流到鞋子里,沤烂了脚趾,但他从未抱怨过一句辛苦。面对焊接难度大、条件艰苦的任务,他总是以个头小、年轻身体好为由,主动请缨。他承担了工程主体部件将近一半的焊接任务,所焊的5000多道焊口,合格率高达100%,创造了千道以上焊口一次检验合格率100%的奇迹。
1995年9月,杨建立受邀赴科林番茄酱厂,助力完成一项艰巨的薄壁不锈钢管接头焊接任务。这条生产线系石河子科林有限责任公司从意大利引进的尖端设备,其不锈钢管壁很薄,仅介于1至4毫米之间,焊接技术难度极大。面对挑战,意大利专家福兰克对杨建立的能力持怀疑态度,甚至不屑一顾。然而,杨建立一接手任务,便以他炉火纯青的焊接技术,轻松完成了数道焊缝。他请福兰克进行鉴定,只见焊缝内外壁平整光滑,完全达到了标准。福兰克见状,不禁对杨建立刮目相看,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赏。
2002年11月,天富建材厂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一台进口机组的主轴意外断裂,导致整个砖厂生产线被迫停工,每日损失高达上万元。砖厂自有的焊工与请来的外援多次尝试焊接,但每次修复后的主轴都撑不过一天便再次断裂。在这紧要关头,砖厂领导决定请杨建立出手相助。杨建立针对主轴材质特殊、扭矩力大的特点,巧妙地改常规的60°坡口为90°坡口,成功完成了焊接,主轴再未发生断裂。
在石河子热电厂的重大技改项目“南热东调”工程中,杨建立再次展现了他的焊接神技。为了赶在冬季之前完成这项投资超过320万元的关键任务,他不顾昼夜、风雨无阻,加班加点,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连续奋战了55天。最终,他独自完成了200道φ377×8毫米的焊缝,圆满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南东两线环形供热,极大提升了供热质量,赢得了居民们的好评。
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大型工程还是日常的检维修任务,杨建立总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一次,新疆天富热电厂2号炉一级省煤器蛇形管发生泄漏,杨建立冒着50摄氏度的高温,钻入狭小的烟道内进行焊接。由于焊接位置难以观察,他巧妙地利用镜片反射亮光照亮焊口,艰难地进行焊接工作。他硬是烧炸了二十多片镜子,经过数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补焊任务。当他从烟道中爬出时,已是两腿发软、筋疲力尽,衣服被汗水湿透,仿佛刚从水中捞出一般。
自1989年至今,杨建立已参加了数十次焊接技能大比武,每次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辅导队友时,他毫不吝啬地传授自己的焊接技艺,乐于分享经验。在第七届西北五省焊接技术比赛中,新疆代表队在他的带领下,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展现了新疆焊接技术的雄厚实力。
杨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3年正式成立,长期以来致力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焊接技能人才。经过杨建立的精心培训,众多焊接人才在焊接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实力。截至目前,经过他培训的合格的锅炉压力容器焊工已达450多人,上岗焊工超过40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成为自治区各行业的焊接骨干,有人还担任了技术指导和基层管理干部,为新疆的焊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建立用他的坚韧和毅力,书写了一段从普通电焊工到技能名匠的传奇。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