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让棉花种植告别“汗滴禾下土”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06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回眸石河子70载
开栏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兵团成立70周年,为全面展现70年来师市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在党中央以及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传承和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建设边疆的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突出展示师市7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师市党委宣传部、师市党委网信办联合开展“繁荣兵团·新时代新征程——回眸石河子70载”主题采访活动,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等各方面,聚焦师市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兵地融合发展、民族团结共绘同心圆、现代农业高产高效、招商引资增动能等主题,通过全媒体报道形式,讲好石河子发展故事,展现师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呈现的崭新气象和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即日起,本报开设“繁荣兵团·新时代新征程——回眸石河子70载”专栏,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的第一篇,敬请关注。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艺蒙 魏诚昆 通讯员 王奇新 申杰 文/图
6月3日,143团农1连棉田里,棉花正陆续从苗期转向蕾期,棉花的绿叶连成片,如海浪在风中起伏,棉花的花蕾也在微风习习中摇曳生姿,预示着丰收的希望,展示着垦区智慧农业的魅力。
站在棉田旁,143团副团长谢星光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棉田,可以用‘赏心悦目’来形容。棉花的播幅非常端正,每一个播种台结合部的间距都一致,这是以前采用传统种植方式无法实现的。”
近年来,师市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让智慧农业发展驶入了“高速路”。从2015年开始,143团在各农业连队逐步推广使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播种技术,使播种期从原来的15-20天缩短到现在的7-10天。通过使用膜下滴灌,使水利用系数达到0.67,棉花水产比达到1.5,亩用水量330立方米,较常规灌溉亩节水40%,亩增产200公斤。
何为智慧农业?智慧农业能对农业生产产生哪些影响?
“我们把传统农业种植要素进行数据化处理,然后再和标准数字模型进行比对后,就形成了一个智慧化的决策体系,使水肥供应达到更精准的状态。”谈起天业研发实施的智慧农业系统,天业集团农业党委数智农业事业部负责人、智慧农业总经理马占东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研发了一套完整的膜下滴灌技术体系。在膜下滴灌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更多的数据化量化,改变了以前靠经验种植管理的模式,由个人的、偶然的分散模式变成了一个群体可以共享的高产稳产可推广模式。让棉农在智慧农业整个平台的支撑下,都能达到较高的种植水平。”
建设智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143团完成棉花播种面积8万亩,100%实现播种机械化,作业效率和播种质量大幅提高。在节省劳动力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从打破外国专家“这里不适宜种棉花”的断言,到如今棉花种植面积占到兵团的四分之一,生产的“银力”牌棉花在国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师市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就是70年来师市经济社会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
从昔日的手工劳作到今天的高科技赋能,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发展,70年来,师市棉花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精量播种机、洒药无人机、采棉机……从春耕到秋收,轮番驰骋、飞翔在万亩棉田,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转变,让棉花种植告别了“汗滴禾下土”。
目前,师市400多万亩良田,100%实现播种机械无人驾驶和自动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5%,棉花机采率达100%,率先在兵团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谢星光表示:“143团将按照兵团、师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要求,以提升棉花品质为工作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面落实棉花种植和管理过程当中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推进单产大面积整建制提升,力争实现棉花亩产500公斤的目标。同时,我们还将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通过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全力实现打造北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定位,为农业强国建设奉献兵团人的力量。”
天业智慧农业虫情和天气测报系统。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艺蒙 魏诚昆摄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农机。(资料图)
运用无人机进行田管。(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