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机制毛条和毛线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1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1959年10月,八一毛纺织厂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资兴建,厂址在石河子市西工业区4小区。当时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正处于极其困难时期,由于投资不到位,物资奇缺,主厂房在竖起几根水泥柱后被迫停工。兵团也下达了工厂缓建的通知,企业面临“下马”。为争取工厂早日建成,全厂职工在厂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喊出了“不向国家要钱,自力更生建工厂”的响亮口号。在纺、织、染及通用设备尚未全部到厂,原材料、辅助生产材料等严重不足,技术设备简陋,无正式厂房,仅有少许大型设备和部分技术人员的情况下,1960年,厂党委提出“年内尽一切力量生产出毛条作为向1961年元旦的献礼”。于是,八一毛纺织厂开始简易投产,土法上马生产毛条。
在毛条简易投产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具体困难,如开、洗、烘毛机未到位,必要的通风采暖送气设备尚不具备,因此洗毛、烘毛的设备均采用土法上马。如以铁锅加热洗毛液,用砖木水泥砌洗毛池代替洗毛机,用土块自盖土烘房,编铁丝网作烘毛网,铺板代替检毛台。在汽车库及机动车间安装了试生产毛条必须的各机台。电工组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室外进行高空作业,经过连续48小时的战斗,架起高压电线,在1960年12月30日上午12点接通了电流。安装工人在工具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使出了冲天的干劲,连战通宵安装毛条设备。辅助材料缺乏,如没有肥皂、纯碱和花生油,经技术人员及工人共同研究后,用土碱澄清代替纯碱,在市面购买洗衣粉代替肥皂,用棉籽油代替花生油制和毛油。经大家共同研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终于在1960年12月31日晚上10点生产出了新疆的第一根机制毛条。
1961年初,在生产出第一批毛条的基础上,八一毛纺织厂开始挖掘技术潜力,设法生产机制毛线。设备依然不全,工人们就改制和自制一部分土法生产设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进行生产。工人们将生产出来的毛条先运到织染厂纺成粗纱,再拉回毛纺厂纺成细纱。没有摇纱机,就用手工摇纱,制成本色毛线;没有染缸,就使用脸盆做染具;没有蒸汽设施,就把毛线拉到八一制糖厂利用糖厂的尾汽蒸染,再拉回毛纺厂烘干;没有烘线设备,便用大铁桶做火炉,砌土坯墙,将毛线一把一把地烘干,还把一些毛线分到职工家庭用火墙烤干。这样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人粗略计算了一下,生产一根毛线来回大约要跑16公里路。终于,1961年5月1日,八一毛纺织厂生产出了第一批机制毛线,这也是新疆的第一批机制毛线。
这第一批机制毛线的诞生,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而给八一毛纺织厂带来了生机。原来因经济调整暂时停建的工厂被决定重新上马,并加快建设速度,于1963年全部建成投产。
(石河子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