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师石河子市:戈壁明珠更璀璨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19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兵团广播电视台记者 赵瑞 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邵博越 通讯员 张楠 肖建蓉
在中国西北部有一座被誉为“戈壁明珠”“小上海”的城市——石河子市。这是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设的城市,自诞生以来就带有红色基因。70多年来,一代代军垦人栉风沐雨,将荒原变为绿洲,石河子从戈壁荒滩蜕变为良田万顷、产业聚集的“塞上江南”。
红色沃土
涌动文旅新潮
九月的石河子,秋高气爽,位于八师152团山脚下的军垦第一连陆续有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军垦第一连是一座反映兵团初创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的纪念园。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自体验老军垦的生活、工作,看一看地窝子,亲手犁地、磨豆腐,品尝忆苦思甜饭……
“第一次来参观军垦第一连,我就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深刻印象。我们新一代年轻人,应该追随老一辈军垦人留下的红色印记,砥砺前行。”游客杜凤杰参观后感叹地说。
2022年,石河子对军垦第一连实施提升改造工程,通过对军垦第一连原址、原景、原貌的恢复,将军垦文化从基础的观光游览升级为深度体验,打破了实体静态展示的模式,营造了沉浸式军垦文化实景体验空间。新建了军垦第一连大礼堂、军垦宿舍、游客中心、军垦廊道、豆腐坊新五景。不少团队通过主题党日活动、青少年研学营等形式,来到这里打卡。
军垦第一连负责人张冬冬介绍:“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体验打铁、磨豆腐、拉犁等项目,让广大党员和游客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艰苦岁月,理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内涵。今年5-8月,我们接待游客人数达2万余人,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作为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红色永远是石河子最鲜亮的底色。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带着“土气”的劳动工具、棉大衣、油印机等老物件让游客沉浸其中,深切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兵团人的坚守和奉献。
九月,大中小学迎来了开学季,很多学校将“开学第一课”选在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中来上。
军垦文物的背后故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于兵团精神的理解,强化了兵团精神的传播力。石河子第二十八中学学生赵誉豪说:“我非常喜欢这堂课。从一件军大衣和一壶水的历史故事中,我们能够更为直观地学习历史,感悟其中蕴含的兵团精神。”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军垦博物馆参观,借助这些文物上一堂有针对性的思政课,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传承兵团精神。”石河子第二十八中学团委书记兼大队辅导员明月说。
近年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与周边学校广泛开展合作,开辟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在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兵团精神厚植于青少年心中。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宣教科副科长顾晨叶介绍:“不仅有石河子本地的师生前来参观学习,周边的沙湾、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等地的学校也纷纷组织学生来到我们博物馆开展红色研学。”
如今,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周恩来总理纪念碑、军垦第一连、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串联起来的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旅行社。“无锡—石河子”旅游包机、“连疆号”旅游专列等多类型的旅游团纷至沓来。今年截至8月,到石河子来的旅游团有141个,引客7.12万人,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收入2.3亿元。
师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文龙说:“今年,我们在往年5条精品线路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了3条红色旅游线路,经过大半年时间的运作,深受游客好评。我们结合这些军垦文化旅游资源,创作出的具有军垦特色的文创产品也深受游客喜爱。”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