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见证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畜牧业起步的日子

■张万昌 口述 陈玉民 整理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11月20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1950年3月,兵团开荒造田进入高潮期。与此同时,我们新疆军区22兵团26师77团(今八师143团)的畜牧业也开始起步。
  当时,团里有限的资金主要放在开荒造田上,发展畜牧业所需资金严重缺乏。为此,团党委动员全团官兵,捐献出发放给个人购买大衣、棉被、皮鞋的代金券,派人到博乐买回了3000只羊、100多头牛和200多匹马。从此,143团的畜牧业就此起步。
  牲畜买回来后,团里先派人到南山去寻找合适的牧场。经请示团领导后,牧场选择在离团部较远的乌苏县南山,团里在那里设立了畜牧队。当时,畜牧队各方面条件很差,生活异常艰苦。队员人数不多,一年四季住在深山里,整日与牲畜为伴,非常孤单寂寞。牧场离团部有两三百公里,去团部需要骑马或者步行,还要翻山越岭。如遇特殊情况,粮食一时送不上来,队员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队员们长年吃不上蔬菜,有病无医无药治疗,冬天还得受冻,有时连续几个月孤立无援。队员们每个人只有冬夏两身军装,都没有换洗的衣服,一年只发冬夏各一双鞋,烂了就用绳子绑上接着穿。队上的人一年四季理不上发,头发长得披到了肩上,有人干脆就用绳子扎成把。日子久了,每个人的衣服里长满了虱子,实在痒得受不了,就脱下衣服用手去抓,用指甲盖去挤。有时脱下衣服用火烤,抖一抖,虱子掉入火中被烧得“噼里啪啦”作响。
  牧场分冬牧场和夏牧场两种,两者距离较远,一年要两次转场。官兵们学着当地牧民的样子按季转场,自己动手搭帐篷。队员们吃饭更不容易,没有灶台,就地挖坑支锅做饭,刮风时泥土甚至牛羊粪渣常刮到锅里。衣服和鞋子破得实在不能穿了,他们就用羊牛皮给自己做衣服、做鞋。
  放牧也不容易,山上的牧草越吃越少,就得换个地方。这样,放牧的地方就越走越远。羊、牛、马到了哪里,人就得跟到哪里,还不能让它们走得太远,防止它们走丢。春天,母羊产羔时,官兵就睡在母羊身边,时常把病弱的羊羔抱在怀里为它取暖,把省下来的口粮给病弱的牛羊开“小灶”。
  官兵们的苦没有白吃,罪没有白受。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换来了143团畜牧业的大发展。据统计,仅用4年时间,143团的牲畜存栏数就由1950年的5583头,发展到1954年的21676头,净增3.88倍,平均年增长4023头,递增率72.06%,为全团官兵改善生活提供了保障,受到全团官兵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