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入画来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秀 通讯员 彭跃萍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15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一场漫天飞舞的小雪不疾不徐地轻轻飘向一幢幢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庭院通幽的徽派农家小院。雪落无声,但不远处传来的淙淙流水声,打破了冬季的沉闷。
穿行在石总场清泉集11连,看到眼前的场景,来自喀什市的夏萌萌频频举起手机拍照,连连感叹:“太像一幅水墨画了,比夏天还要有意境。”
2024年7月,夏萌萌来石河子的朋友家小住,朋友带她去11连农家乐吃饭,见到的小桥、流水、人家和怒放的花儿,再加上不少穿汉服来这里打卡的各年龄段的人群,让她记住了11连夏天的模样。这不,2025年刚一开年,她又来到石河子。1月6日这天,石河子白天的气温不太冷,她又和朋友来了趟11连。果不其然,雪中的11连有着别样的风情。
位于石河子市北郊的清泉集11连因泉得名。连队有两口天然泉眼,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从地下汩汩喷涌着清澈的泉水。泉水清冽甘甜,吸引不少游客到这里品尝纯天然的“琼浆玉液”。
11连是一个种植、养殖、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农业连队。连队有耕地面积6382亩,主要以种植棉花和玉米为主,粮食作物为辅。早在2011年,11连就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党建引领起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11连党支部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和美丽连队建设,把改善连队人居环境作为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来抓。党支部紧紧抓住连队距离石河子市区10公里左右,以及石总场拥有的周总理纪念碑(馆)红色教育基地和知青文化特色的优势,积极拓展休闲旅游项目,做优连队文旅产业。同时,围绕地缘优势发展庭院经济,将连队全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式家园。
在连队党支部的领导和合作社的带领下,返乡青年杜庆喜发展起了农家乐,开了一家“知青记忆”大食堂。在他的小院里,能看到很多兵团符号,让很多上了年纪的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之门,回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前,有许多知识青年下乡来到我们连队。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这几年,连队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吸引不少游客来到这里,于是我就开了这家‘知青记忆’大食堂。现在生意很好,这要感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我的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了。”杜庆喜说。
11连采用徽派建筑风格打造出独特的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汉服爱好者们更是将这里视为绝佳的取景地。独特而优美的环境也吸引了不少婚纱摄影团队前来取景,一对对新人在这里定格爱情的美好瞬间,无形之中也带动了连队农家乐的发展。
看到这两年连队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发展得越来越好,连队职工张兰英也在自家小院里开起了农家乐。夏季的周末和节假日,她家的小院人气爆棚,每天能接待近百名游客。
目前,11连已培育出5家农家乐,这些农家乐凭着优质的服务、美味的菜肴以及独特的乡村风情,赢得了游客们的好评,年营业额累计达到400万元。眼下,连队还有两家民宿、1家茶馆正在装修中,今年就可以营业了。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兵团考察时提出的‘打造城乡和谐的田园式家园’这一殷殷嘱托,在环境建设方面下了大功夫。目前,连队已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11连党支部书记、连委会指导员刘明明说。
用这2000余万元资金,11连建设了680平方米的休闲健身广场,并购置了文体活动设施,为职工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连队还开展了“厕所革命”,家家都装有水冲式马桶,新建了水冲式环保公厕。
为了给职工群众及游客营造更加便利、温馨的生活和游览环境,11连还新增路灯145基,让整个连队处处洋溢着光明和温暖。
近几年,11连党支部还以“产业兴旺”为核心,不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针对连队人多地少的实际,连队盘活土地资源优势,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职工+销售”的模式,开展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在连队党支部领导和合作社的带领下,连队充分发挥大面积种植青贮饲料、小麦等作物的优势,整合周边4个连队入社4000亩土地,60名社员平均年增收1万元左右。
以增收致富为目标,11连动员能人种植了150亩水稻,又在稻田中套养小龙虾,打造稻虾共生的农业新业态,为承包户增加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连队有水塘面积20亩,有两个鱼池、两个休闲农庄、1个四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0余万元。
如今的11连,一户一景,一院一画,呈现出的“家有小康房,门前康庄道,处处是绿荫,人在花中笑”的文明生态和谐小康连队景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风景旖旎的“画中”。
(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