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紧握高质量发展画笔 奋力绘就新疆经济腾飞新篇章

——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疆实践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5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辛正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持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回答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新疆深入学习领会、坚定自觉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天山南北呈现经济提质增效、社会和谐稳定、边疆巩固安宁的良好局面。
  多维突破,新疆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2021年新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新疆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新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面临新机遇,要有新作为”的殷殷嘱托,以更加强烈的政治担当、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更加自觉的改革精神,锚定“五大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全面推动经济总量、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实现新突破,展现了新时代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经济发展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并进”的深层变革。新疆经济总量大步跨越,历史性突破2万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由2021年的15983.6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534.08亿元,年均增速8.71%,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经济在“稳”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呈“一降二升三平”态势。三次产业结构由14.7∶37.4∶47.9优化为12.5∶39.6∶47.9,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产业含“新”量提升,高新技术加快转化和利用;能源含“绿”量提高,新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企业含“研”量提增,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大幅增加。总体看,全疆生产供给持续向好,市场需求稳中有升,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趋优良好态势。
  ——粮食生产实现从“自给自足”到“国家粮仓”的责任进阶。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中国碗”里装了更多“新疆粮”。粮食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3557.48万亩增长至4440万亩,增长面积占全国总量的38.6%。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2024年达到466亿斤,单产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新疆成为可调出粮食量最大的产销平衡省份。棉花产业优势凸显,产量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超500万吨,连续3年占全国总量比重超九成,2024年总产568.6万吨、占比达92.2%,形成“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的全球产业格局。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农业、节水农业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从北疆的优质小麦、玉米,到南疆的特色林果、棉花,新疆农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丰富的种类赢得市场认可,成为新疆的亮丽名片。
  ——工业经济实现从“蓄势待发”到“集群崛起”的能级跨越。以“十大产业集群”为抓手,全力构建具有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源产业“压舱石”作用凸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进一步提升。油气产量当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2024年达6664万吨;原煤产量增速连续四年领跑全国,从2021年的3.21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5.41亿吨。准东、哈密两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平均单井产能达500万吨/年以上,位居全国第一,年产千万吨级煤矿数量居全国前列,形成“大基地、大矿井、集约化”开发格局。“疆煤外运”量从4387万吨跃升至1.4亿吨,成为全国煤炭供应的战略支点。新疆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2024年新能源装机达1.048亿千瓦,目前已建成5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疆电外送”连续五年突破千亿千瓦时,点亮全国22个省区市。2025年6月,“疆电外送”第三通道——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送电,这是我国建成投运的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工程。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成型。棉花和纺织服装全产业链2024年产值突破2200亿元,吸纳就业超100万人,形成从棉花种植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硅基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成效显著,工业硅、多晶硅产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光伏材料重要生产基地;风电产业实现规模化全链条发展,整机产能连续两年翻番,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初具规模。一幅产业兴、动能足、活力旺的工业发展新画卷正在新疆徐徐展开。
  ——基础设施实现从“初具雏形”到“十网畅联”的加速完善。交通网络“大动脉”更趋畅通,启动建设伊犁—阿克苏铁路等重大项目,全疆铁路营运里程达9525.6公里,形成“一主两辅”铁路构架,“钢铁巨龙”在天山南北纵横驰骋;公路里程增至23万公里,高速公路内畅外联,国省干线纵横交错,农村公路进村入户,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疆的交通“蛛网”;机场数量增至27座,航线达595条,25条国际客运航线通达17个国家和地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成为中亚航空枢纽,“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航线格局基本形成。水利设施“生命线”加速筑牢,建成水库671座,总库容达201.99亿立方米,洪水利用率达80%,显著改善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信息高速路”全面铺就,建成6.1万个5G基站,实现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为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基础支撑。
  ——科技创新实现从“落后追赶”到“行业领跑”的硬核突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怀柔实验室新疆基地稳健运转,国家风力发电技术创新中心、中塔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联合实验室、天山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揭牌成立,形成覆盖能源、生物、生态等重点领域的创新策源地。风电、光伏电站系统集成、新材料制备等领域技术国际领先,塔里木油田万米超深钻井刷新亚洲纪录,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卫星激光通信地面站在喀什建成,世界首台10—60兆电子伏质子加速器投入运行。新疆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触底反弹”,2024年综合排名跃升3位,成为“西部创新转型的典型”。科技创新为新疆产业升级带来巨大变革,成为最耀眼的“新质基因”。全疆首个智算中心在克拉玛依建成投用,新疆智算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在准东煤田,“煤电+现代煤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煤炭产业格局,实现了“用煤不见煤、产渣不见灰”的绿色转型;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