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载梦 纸韵承风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赴新城街道7社区开展暑假活动小记通讯员 杨惠程 黄郁菡 陆凯乐 周沭 王舒悦 文/图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灯影摇曳间,皮影在幕布上流转出悲欢传奇。指尖轻翻时,纸浆在网框中凝结成文明篇章。
近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杏林星语·童心织梦”大学生实践团,走进新城街道7社区开展了“影子舞台”与“古法造纸”文化体验课,引领孩子们在光影流转与纤维重组的奇妙旅程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深邃肌理,品味科学与匠心的交融之美。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随着志愿者抛出的谜语,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当“影子”的谜底揭晓,皮影人偶跃然眼前,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寻常可见的影子,竟是古人演绎故事的灵动“演员”。
组装舞台时,孩子们化身专注的“小匠人”,将投影纸按标记贴在框架上,用双面胶仔细固定卡纸边缘。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热爱。随着小巧戏台的成型,志愿者轻声说:“古代艺人为让影子清晰,也曾这般琢磨戏台角度呢。”孩子们从指尖的动作中,悄然接上了传统技艺的脉络,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手电筒亮起,幕布变成了最热闹的舞台。孩子们操纵着皮影,让“小猴子”挥棒,“小白兔”蹦跳,影子随着光源的移动变幻出万千姿态。
“为什么影子会变大变小呢?”面对孩子们的疑问,志愿者笑着演示:“光沿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就形成了影子,移动物体或光源,影子就会随之变化啦。”孩子们边玩边试,欢声笑语中,他们不仅记住了本影与半影的区别,更领悟到了祖先们靠经验掌握的光影规律中蕴藏的科学奥秘(见左图)。
丝网、框架、压柄……课堂的工具刚一摆出,便牵住孩子们的目光。“这是做什么的呢?”带着好奇,他们跟着志愿者组装“造纸框”:丝网覆在外框,内框稳稳压下,边缘卡紧的瞬间,有人欢呼:“像小画框!”
撕碎的纸巾入瓶加水,盖紧摇晃,教室里立刻响起“哗啦啦”的“摇浆歌”。孩子们紧紧盯着瓶中渐渐“融化”的纸屑,惊叹于纤维的蜕变。纸浆倒入水盘搅匀,小手端着丝网框,缓缓浸入浆水再水平提起,水流沥尽,一层薄如蝉翼的纤维便留在网面。“看!纸的雏形出现了!”惊喜的呼喊声此起彼伏。
压柄滚动压实水分,阳光将纸膜晒得渐渐舒展。当镊子轻轻剥开边缘,一张张带着温热的纸完整呈现时,孩子们抚摸着粗糙的纸面,眼中闪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这和蔡伦的造纸原理一样哦!”志愿者的话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用树皮纤维造纸,如今撕碎的纸巾也能“变废为宝”,千年智慧在指尖重现,这份传承与创新的喜悦,让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或举着会“演戏”的影子舞台,或捧着亲手造的纸,笑容里满是收获。光影与纸韵的邂逅,让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里冰冷的文字,而成了可触可感的温暖体验,如翅膀载着童心穿越千年,在科学与匠心的天空,播下传承与探索的种子,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在新时代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