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抗“疫”中的多面手

本报记者 胥荣芳 通讯员 方丽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4月2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好的,我马上去药店买,然后送过去!”刚挂断电话,石河子镇卫生院B超室医生李燕雯还没有进家门,便马不停蹄来到最近的一家药店。原来,经过站点的一位长途司机因消毒过敏抓破手背,为避免感染,民警马上联系李燕雯购买消炎药品。
  一进药店,李燕雯便熟练地和药店人员沟通。由于消炎药品属于处方药,她只购买到棉签等普通药品。随即,她又驱车赶到最近的社区卫生站,买到了治疗皮肤过敏的药膏和消炎药品,及时为受伤的司机进行了处理。
  1月25日大年初一,李燕雯接到通知,迅速赶到S115线玛河公安检查站点参加防疫战斗。
  玛河公安检查站,是石河子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36.4℃、36.6℃、36.2℃……”每天早上10点,李燕雯都要穿上厚厚的防护隔离服,手持体温测量枪逐个为过往的人员测量体温并详细询问健康状况。凡是体温超过37.3度的人员,她就要立即登记上报。忙忙碌碌的她每天工作12小时,晚上10点才下班。
  春节期间,由于过往车辆较多,卡点工作人员有限,李燕雯又肩负车辆消毒工作。有时,由于车辆、人员过多,李燕雯忙得连简单的工作餐都不能按时吃。一天忙下来,消毒过的车辆达千辆,监测体温数千人,胳膊肿胀酸痛,汗水湿透的隔离服被寒风一吹,感觉透心凉,但她没有任何怨言,始终默默坚持着。面对每一辆消毒车辆的司机师傅,她总是微笑着叮嘱:“你的车辆已经消毒完毕,请你注意及时通风,避免消毒水对你伤害。”
  李燕雯注意到经常出入检查站有一对特殊母子。母亲叫刘艳,经常搀扶虚弱的儿子来此等车。原来,刘艳是石河子居民,居住在玛纳斯县。儿子今年年初查出肾功能衰竭,需要到市人民医院透析,而且是隔一天透析一次,每周透析3次。
  疫情防控期间,玛纳斯、石河子过往车辆要在站点消毒、行人要进行体温监测。为了能及时透析并节省费用,刘艳带儿子从玛纳斯坐出租车到检查点下车进行登记监测,然后在检查点等候出租车把她和儿子送到市人民医院透析。透析后,再搭上石河子出租车坐到检查点下车进行登记监测,然后再等候玛纳斯出租车回家。每次来回往返,等车时间都在30分钟左右。
  有时,刘艳的儿子有些站不住,李燕雯主动上前搀扶,还了解到他们去透析的时间,并提前搬来凳子让母子坐在大厅等候。为了减少母子俩等候的时间,李燕雯利用消毒车辆的间隙,提前帮助刘艳母子联系出租车,方便他们去医院。
  2月18日,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开始,李燕雯和同事、公安民警,全部由“走读”改为“住宿”。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各个地方出入限制,检查站驻守人员增加到22人,一日三餐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让大家都按时吃上热饭,李燕雯和石河子镇卫生院院长主动承担起了做饭的任务。在家只做过一家三口饭菜的李燕雯和同事,克服种种困难,让执勤站点的每一位同志换班下来都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