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的孩子
作者 郭黎 朗读者 王琳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1月22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娘在,家在;家在,亲情在。这个初冬较往年冷得早,我在城这头,母亲在那头,牵挂的滋味太苦,就跑回母亲家里小住几日,重又做回“娘的孩子”。
多年来,我一直喜欢把山东籍的母亲唤作“娘”,娘听了格外亲切,可是山东老家已是娘回不去的故乡,一声“娘”的轻唤多少能使16岁就告别爹娘来到兵团的母亲获得些许慰藉。
娘住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兵团人自己建的第一代军垦老楼。屋越老,人越怀旧,越不肯离开,娘亦如此。这里有她这一代人对于兵团永不忘却的记忆。
娘的老屋里没有电脑没有宽带,更没有WiFi,只有一台小小的老式电视机,我们几个做儿女的无数次要把这台旧电视机换了,每次都被勤俭的老娘坚决制止。今与娘坐在那台老式电视机前,就感觉它像极了山东老家冬日里的一盆炭火,一家人围坐着,唠着家常,亲情弥漫了整个屋子,让冬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
做娘的孩子,必须得服从娘立的“家规”——早睡早起、准点回家。每天下班回来,吃罢饭,娘便会一句句地看似闲聊,实为“领导过问”一样地了解我一天的工作情况,多是“今天工作还顺利吧?”“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啊?”“成效大吗?”之类的询问,娘的神情俨然一位庄重的“上级领导”,让我一点儿也马虎不得,一一汇报。
每次我们回家,娘不是包饺子就是包包子,烙葱花饼,做手擀面,不辞辛苦,亲力亲为。平时有点好吃的都等着我们回家分享,每次看到娘花白的头发飘在额前,满头大汗地忙前忙后,我的心里既感动又温暖。她对我们要求很严,可我明白,她的心里,都是对我们满满的疼爱!
做娘的孩子,就要自觉地放下手机,和娘一起读书看报,或是一起翻看过去的老照片,听她一遍遍地讲着兵团早期的故事。她的“洋芋炒大葱”的故事、她的“一个营(人)七(骑)个旅(驴)”的故事用她那“热”“耶”不分的胶东话说出来,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有趣儿,常常逗得我们一群儿女捧腹大笑。笑过之后,感觉浑身又获得了满满的元气,心里充满了温暖。走在上班的路上意气风发,精神抖擞。
这便是我们既敬畏又爱戴的军垦老娘!在兵团这片热土上,无数的军垦老娘都是我们兵团人家的“家中之宝”。娘在,时光就不老。做军垦老娘的孩子,是一种幸福,做军垦老娘的孩子,就是要继承她们身上的“精气神”,把军垦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