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那盏灯笼
王文革 (石河子)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19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我对元宵节最深刻的记忆,是小时候元宵节手中提的那盏罐头瓶灯笼。
儿时团场连队过元宵节,家家户户都给孩子们做一盏纸灯笼。纸灯笼的做法很简单,找几根高粱秆,截成长度相等的几段,用针线穿起,像缝衣服那样,先缝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框,然后把方框一边作为底部,在底部中间并列缝两根高粱秆,作为放蜡烛的小灯台,然后用浆糊把废报纸糊在方框四周,顶部露空,然后在顶部对称的高粱秆中间,系一截绳子或铁丝,用一根木棒在铁丝或绳子中间绕几圈,拿一小截蜡烛点燃,滴几滴蜡泪在底部的小灯台上,然后把那截蜡烛粘在上面,这样一盏纸灯笼就做成了。
看着邻居小伙伴们提着自制的纸灯笼,很羡慕,总想有一个自己的纸灯笼,每次和弟弟妹妹们找好高粱秆比划着做。父亲看到总不让做,他说纸糊的灯笼容易燃,太危险,孩子提着不安全,提不稳,蜡烛倾斜容易点着灯笼。
我提的灯笼是父亲用罐头瓶做的。父亲先找一个罐头瓶,在罐头瓶瓶口处拴一根绳子,在绳子中间打个结,然后找一截木棒穿在结的中间,拿一小截蜡烛放在瓶底,也是先把蜡烛点燃滴几滴蜡液,再把小蜡烛粘在上面,罐头瓶灯笼就做好了。
父亲说罐头瓶做的灯笼有一个好处,就是有风时玻璃可以挡风,纸糊的灯笼,风一吹火苗就斜了,灯笼容易着火,另外罐头瓶灯笼是透明的,在晚上比较亮。
那时连队多数人家有四五个孩子,一般家中只糊一盏灯笼,因为蜡烛比较贵,很多人家买一只蜡烛,把蜡烛截成几段,一段放在灯笼里,剩下几段留着来年用,一根蜡烛要用好几年。元宵节晚上让家中一个大孩子提着灯笼,带着弟弟妹妹们在外面看灯。也有人家孩子少,给每个孩子糊一盏灯笼。还有家中条件好的,去商店买张红纸,糊在灯笼上,晚上红红的灯笼特别诱人,全连队的孩子们都围着那红红的灯笼看。我和弟弟去捡几块别人剪下来不要的红纸片,母亲帮我们剪成苹果、红心、小花等图案,把它贴在灯笼上。
晚上我提着那盏罐头瓶灯笼,带着弟弟妹妹们和邻居伙伴们,三五成群在连队的房前,路上,连部周围来回穿梭。那灯笼上的图案在烛光映衬下,晃动着美丽的影子,我们异常兴奋。
一个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熠熠生辉,那隐隐绰绰的光在连队夜空中亮着,增添了许多温暖。
长大后不光看元宵节的灯笼,还看到元宵节晚上的焰火。那是上大学时在石河子的广场上看到的,元宵节的广场,人山人海,我和同学选择一处高的地方观看。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蹿上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片美丽的花朵,形状颜色各不相同,五颜六色,布满天空。一束火花直冲上天,在空中绽放成孔雀开屏的形状,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还有一种起火的烟花,呼啸着升入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花瓣,成批集中燃放,在空中绽放的那一刻,耀眼夺目,璀璨着节日的同时,在我记忆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斑斓。
自己家有车后,元宵节的记忆中又多了灯展的影子。几年前开着私家车带着父母到石河子明珠河看灯展,元宵节的晚上,河上张灯结彩,树枝上、亭子旁、蜿蜒幽深的小路边挂满各式的灯笼,天女散花、伏羲女娲、仙人送灯、石门夜月、双喜临门……各色灯笼如梦如幻。其中有两盏灯笼印象最深刻,一盏《大鹏展翅奔梦去》,灯笼的造型是大鹏鸟的形状,两只张开的翅膀,作飞奔状,大鹏鸟的嘴叼着一束花,翅膀上灯光闪出“追梦”的字样。另一盏是《春》字型的灯笼,那个巨大的“春”绽放着绿色的光,中间的“日”闪烁着红光,并不断地呼喊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让人不由得憧憬着春天温暖的阳光、温润的土地和那闪着绿意的小草。
我想起去年的元宵节,由于新冠疫情侵袭,元宵节的团部在夜幕下变得静悄悄的,道路上没有往年的热闹景象,也看不到高高悬挂的灯笼。我在家观看元宵晚会,晚会现场没有观众,舞台上悬挂着几盏红灯笼,那样的亲切温暖!
“一场疫情,今年元宵节,注定不平凡,病魔肆虐,平凡的你们坚强并坚持着,一线奋斗的白衣卫士,尽己所能的志愿者,自觉隔离的普通人,正因为有你们,希望一直都在,寒冬终会过去,春会暖,花会开……”
听着元宵节晚会上朗诵的诗歌,心中有一股春水汨汨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