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办工业蓬勃发展
石河子日报
作者:陈玉民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03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陈玉民
上世纪50年代,23团(今143团)建团初期,为改善职工生活,增加资金积累,一些生产单位在冬季农闲时,除搞好备耕工作外,会抽调一些有特长的人搞副业,主要项目有酿酒、制作酱油、磨豆腐、手工编织、打苇把子、扎扫帚等。这是团场副业生产的初级阶段。
1956年,团办工副业生产逐步发展。这一年,143团建第一加工厂,1957年兴办食品厂。不久,这个团又兴建了农机修配厂、南山煤厂、卡子湾粉条厂。这个时期,143团工业产业主要有面粉、粉条、酿酒、糕点、淀粉、酱油、醋、陶瓷、手套、皮革、轧花、煤炭等,6个厂(矿)的厂房已初具规模,设备采取买造结合的方式,同时培养造就了团场第一代技术工人。
143团的拖拉机维修及农机配件制造始于1957年。这一年,团场成立中心保养间,后又发展为农机修配厂。这个厂不仅设备好,而且技术力量雄厚,农机配件的自制能力达80%以上,自己设计生产的自动车床、钻床、虎钳、电焊机能装备本团几个保养间,有的还外销。修造厂还研制出挖树坑机、青贮秸秆切碎机、悬吊刮土机,仿制出刨型平地机。拖拉机的保养维修,甚至可以大修不出团、小修不出基层保养间。143团农机修配厂能生产农机配件和机床,当时在石河子垦区是较早也是少有的厂家。
1956年6月,143团第一加工厂当年建成、当年投产,主要经营轧花、磨面、榨油三个项目。
为解决职工生活和取暖用煤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143团派特务连上南山手工采煤,镐挖身背,上井下井或攀绳或徒步,异常艰苦。这种原始的采煤方式延续好几年,煤矿年生产块煤4.2万吨。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后来煤矿产能达到全团人均1吨煤,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
143团工副业的开创、发展和繁荣,活跃了团场经济,创造出农、工、商三位一体,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经济模式。团办工业的蓬勃发展,丰富了职工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团场生产力,增强了团场经济综合实力,加快了农场现代化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