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亲历岁月

一渠清波万顷田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18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聂鸿昌

  1964年3月初,春寒料峭。一片片积雪还残留在安集海原野上不肯退去。就在这时,一支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顶着寒风开到了安集海水库下边的荒滩上安营扎寨。这支水工队伍,就是当年农八师基建处响当当的水工建设专业队伍工7连。
  受师党委的安排和重托,他们来到这个号称天下第一团的22团(今142团),要修建一条18公里长的引水渠。这条引水大动脉将穿行在142团10万亩良田之中。建成之后,清波所至,将让百里条田稻菽飘香、粮棉丰产,成为该团的经济命脉。因而,大渠的早日建成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0年前,修大渠的条件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上万立方米的渠道戈壁垫层和一万多立方米混凝土所需的大小石子、砂子,都是从百公里外的玛河河坝里用缴获的美制大道机汽车拉运到渠道建设工地上的。除此之外,渠道工地上再无别的施工机械了,其它一切项目全要靠水利工人的双手来完成。
  混凝土拌合是力气活。工地上没电、没有搅拌机,只能用人工操作。在一张两米宽、8米长的大钢板上,面对面站着4组棒小伙,每人手中拿把锃亮的钢制拌合锹。他们要把每盘干拌三遍、湿拌五遍的混凝土按水灰比要求拌得不稀不稠恰到好处。炎炎的烈日,肆虐的蚊虫,日复一日地迎着东方刚刚露白的曙光,送走西山徐徐落山的晚霞。“嚓嚓、嚓嚓”的钢锹撞击声在原野上回荡,那声音像一曲曲动听的赞歌,一直唱了6个月,并一直唱到了18公里长大渠尽头的远方。
  运送混凝土工作,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工地上既无车辆也无道路,是用连队自制的铁皮独轮车来完成这一万多立方米混凝土的运输任务的。你看那装满熟料的独轮车一字排开,推车人架车行走在大渠边上的羊肠小道上,那架势宛如当年为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运送粮草、物资的民兵支前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要说18公里引水渠是工7连200多名水利工人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一点也不为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渠的施工在步步推进,到当年的七月渠道已建成了10公里。这时,有一条又宽又深的干沟挡住了去路,需要填沟、压实、挖渠再浇筑,工程量很大。为此,连队的大本营由渠首搬迁至干沟旁,又一场会战摆在了工7连干部工人的面前。
  这一年,18公里引水渠的施工,受到当年142团党委和全团人民的关心和照顾。团领导不时派有关部门为工地送去瓜果和蔬菜,以改善修渠工人的生活。记得“七一”那天,天气特别热,团里特派了一位老红军参谋长带队到工地慰问。这次,他不但带了丰富的瓜果蔬菜特产,而且还带了一个阵容不小的豫剧团。
  当天晚上,豫剧团就在干沟边上临时搭建的戏台上进行第一场演出。劳累了一天的修渠工人整齐地坐在戏台前的空地上观看演出。柔美的音乐伴随着河南梆子戏优美的唱腔在夜色朦胧的原野上飘荡,让工人们听得如痴如醉。谁知天公不作美,正当观众看得忘乎所以时,一场毫无征兆的沙尘暴扑天盖地袭来。一时间,20顶新搭建的住宿帐篷一间不留的全部刮翻在地。面朝西北方向搭建的戏台瞬间被吹了个底朝天,戏台幕布被刮得不见了踪影。正在台上表演《西厢记》清唱的小姑娘也被沙尘暴刮得不知去向。在众人的呼叫声中,最后在离戏台40多米远的一条小渠沟里,终于找到了惊魂未定的“小红娘”。
  在18公里长的渠道修建期间,像这样的沙尘暴至少袭击工地五次之多,其惨状让人目不忍睹。不过,时间久了,工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你刮倒我再搭,看你老天有多大能耐。
  当年职工们的生活也很艰苦。每月百分之九十的定量苞谷面,一星期也吃不上几个白面馍。喝的是从新修的渠道里流过来的水库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而且修渠的劳动量又很大。尽管如此,工人们的劳动热情却还是很高。
  在18公里引水渠的建设工地上,工7连还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情谊。当时渠道施工时间紧迫人手不够,142团特派支小分队来支援,而这个小分队是由清一色的少数民族队员组成的。他们负责土渠的精修。这支施工小队不但人员组成特殊,而且生活也特殊。他们吃饭不但不定量,而且全吃白面。中午在工地带饭吃,除了每个队员一个大白馍外,每人还配发一磅牛奶,而战天斗地修大渠的兵团职工吃的却是苞谷面窝窝头,这就是民族政策。这些队员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因此,队员们干起活来很卖劲,土渠修得既标准又牢固。队员和职工友好相处工作半年多,未发生一起纠纷和队员逃跑事件。这一发生在修渠工地上特殊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拍下了照片并写成文章记录下来,一时传为佳话。
  18公里渠道从当年三月春寒料峭时开工修建,经过师基建处工7连200多名干部工人7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于当年十月在飒飒秋风中胜利竣工,如今已经过去了58年。时光荏苒,大渠周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宽又长的干沟早已填平,沿渠修建了柏油马路,护渠防风林带绿树成荫。年复一年,一渠清波汩汩流淌,滋润着万顷粮棉年年丰收。而那些半个世纪之前修渠引水前辈们的奉献精神,也永远留在了兵团几代人的记忆中,这种精神也成了他们建设伟大祖国、美丽新疆、可爱兵团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