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
过年的味道
石河子日报
作者:高永明
新闻 时间:2022年02月18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高永明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尽管兵团连队的生活还很贫穷,但是每当到过大年的时候,仍然觉得非常的有趣。我们一帮子小孩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瞅着大人们给“灶王爷”上供,俗称“祭灶”,我们小孩便惦记着父母给“灶王爷”准备的芝麻糖。
那时的芝麻糖可没有现在的好吃,大多是用甜菜熬煮的糖稀,外边裹着芝麻做成的。我们每个孩子都会分到一根,还舍不得大口吃,只是拿在手里小心地舔一舔甜香的味道。
虽然那时候小麦面紧张,但是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的主妇们仍然会蒸馒头和花糕。记得每回过年前,母亲总是早早地发好一满盆子白面,不仅要蒸上一大盆白馍,还要再蒸一锅按着大红枣的小花糕。再就是蒸生肖馍,逢啥年就蒸啥馍,牛年就捏牛样、虎年就捏虎样……再用各种颜色的豆豆装上眼睛,于是,各种属相的动物馍馍,就被母亲的巧手活灵活现地蒸出来了,既新奇又好玩。当然,现在超市里啥样形状的馍馍都有,想买多少就买多少,于是大家都懒得动手了。
记得1964年春节,父亲把养了一年的肥猪杀了。给亲戚朋友们分完猪肉,母亲就开始炸酥肉条子、肉丸子、萝卜丸子、麻叶子和麻花,灶房里整天都飘出香喷喷的味道。我们兄弟几个馋嘴,那几天都不出门,总是围着锅台转,趁母亲忙碌时捏一个丸子、偷吃一个麻叶子,一年的生活得到了大改善。
到了大年三十,姐姐会帮着父母亲包饺子。我们一大帮子小伙伴则在房前屋后疯跑玩耍,这时候各人兜里不仅装满糖果、花生、瓜子,最多的就是揣着鞭炮,拿着一根冒烟的柴棍,点燃一个鞭炮,刻意扔到女孩子身边,“啪”的一声,吓得她们都捂着耳朵,挤在一起,“吱吱哇哇”乱叫,我们男孩子们却开心大笑。除夕到来时,我们被父母叫回家匆忙吃上一碗饺子,再出去疯到后半夜才被父母喊回来,全身都是汗津津、脏兮兮的,累困极了,鞋子一脱,头枕着大年初一要穿的新棉袄倒头就睡。
初一一大早,就被外面“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惊醒,我便兴奋地急忙穿上新衣服,按父母的要求开始挨家挨户地串门拜年。每到一家都是鞠躬说一句“新年好,我来给您拜年”,然后,兜里便塞满了各家送的糖果、花生、柿饼子、葵花籽。那时候,人们生活不宽裕,经济条件好的亲戚也会给两毛或者五毛压岁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奎屯、石河子还没有建市,小城里只有几个国营商店,没有私人饭店,也没有私家商店,更没有什么超市和专门的文化娱乐场所。那时的年节,我们小伙伴就放鞭炮、藏猫猫、玩萝卜灯、打牛牛、跳皮筋、踢沙包,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童年的快乐时光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每每回忆起那些无拘无束快活的日子,总是觉得很温馨、很甜蜜。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要比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好很多,但依然觉得平淡无味。可能因为再也不能目睹父母过年时忙碌身影,早早就盼望着春节到来的那种焦急的心情,悄然消失了。童年那种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过年的味道,也只有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慢慢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