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公平正义 书写忠诚大爱
——兵团政法系统“最美”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介绍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4月22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向阳而生守初心为警担当写大爱
陈争,石河子监狱生活卫生大队教导员、二级警长。参加工作以来,他连续12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3次荣获个人三等功;2019年被司法部授予“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荣誉称号,2020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陈争生长在兵团,从小就被父辈扎根兵团的决心所感染。作为一个“兵三代”,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2006年,他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加入了警队后,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好警察。一路走来,他坚守信念,笃定前行,用行动兑现着誓言。
战“役”打响
他的职责就是逆行而上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面对疫情的暴发,作为监狱医院的教导员,他深知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放弃休假返回单位,和所有奋战在疫情一线的战友们,共同努力,挡住了疫情蔓延的脚步。
在单位,他每天坚持三个小时的消杀工作,还承担着打针换药、巡诊看病、疫情研判等常规性工作任务,经常是“两头不见日、抬头看天黑”。疲惫的时候,他只能通过翻看照片来寄托对妻子和孩子的想念,这也是他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
陈争的妻子魏红燕是一名普通的社区医务人员。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夫妻二人心心相印、逆行出征。平时,他们只能通过电话相互鼓励。繁忙的工作常常让他忘记时间,有时候抱着电话就进入了梦乡。因为夫妻二人长时间在单位值守,6岁的孩子只能由父母照看。每当想起孩子,他的眼角就会充满泪水,内心的愧疚无法言表。但他深知他是医生,更是一名警察,他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是职责使然。疫情防控中,他主动请缨始终坚守在第一道关口,用最有力的行动,最真挚的感情,感染着每一位同事。
坚守安全
他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
陈争是监狱医院的教导员,除了管理教育服刑人员,他还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从警时的誓言,让他将“医者仁心、为警担当”的信念一步步地付之于工作之中。
去年7月的一天,在监狱医院的病房里,陈争看着从病危中挣扎出来的马某(化名),心里涌现出一丝丝的欣慰:这个曾经想放弃治疗的病犯终于抗过了“心魔”,走上了正常的改造道路,他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回想接诊马某的那天,陈争忙得不可开交。但同事说,有病犯正在绝食,这事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经了解,原来马某患有严重的心包积液等疾病,因为担心自己不能活着出去,所以用绝食的方式抗拒改造。陈争知道要想治好这个年轻人的身体疾病,就要先治好他的心病。陈争费尽心思,运用各种方法,寻找突破口,坚持每天和马某谈心,终于打开了马某的心结,
马某开始配合治病,积极改造。同事们都说陈争拯救了一个失足的灵魂,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人民警察。”职责和使命让他一步步变成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坚守初心
他把爱与责任坚持到底
从小在团场长大,父辈们淳朴善良的工作作风一直影响着陈争,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为社会作点贡献。
2007年的夏天,他的愿望实现了。那时的他刚到六师监狱工作,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他骄傲地说:“我不光是有了一份工资,我还有了一份社会责任。”工作的第一个月,他便急匆匆地跑去当地银行,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汇给了一个叫张薇的孤儿。
张薇从小失去了双亲,生活在姑姑家。姑姑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已经上小学二年级的张薇连个书包都没有。知道这个情况后,陈争除了每学期给张薇捐赠助学金外,还给张薇买礼物,有时是一个新书包,有时是张薇喜欢的书,有时是一套新衣服……陈争很欣慰,他认为自己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路上越走越正确。
捐资助学后,他曾担心妻子会反对,但没想到,妻子不但没责怪他,还鼓励他做好事要坚持到底。从那时起,他们便把张薇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在资助张薇的同时,陈争还资助了另一个名叫潘舒婷的孩子。潘舒婷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家里非常清贫,但她在学校学习很好。由于家境贫寒,她面临辍学。陈争知道这个情况后,毅然决定资助这个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在四川农业大学读研究生。那个时候,陈争的月工资还不到700元,但他抱着“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好好上学”的心态,承担起了潘舒婷的学习费用。
两个孩子,境遇不同,却遇到了同样的困难,这不是她们应该有的命运,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争认为,帮助她们是他应尽的责任。十多年来,陈争从未因买房、娶妻生子、自己生病需要治疗等带来的经济拮据问题,而减少对两个孩子的资助。算起来,从23岁踏上捐资助学之路,到今年已有十多个年头了。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但陈争无怨无悔,既然选择了这条人间大爱之路,他就会毅然决然地走下去,用真心和真爱见证从警的誓言。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从警15年来,陈争不负党的培养,用忠诚维护监狱安全,用执着守护一方平安,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用一颗赤诚之心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