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经济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第一批房屋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06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1951年春,石河子新城建设开始,在修建好第一批道路后,承担新城建设的20个连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4个连,制作砖瓦,其余的16个连建房子。兵团副司令赵锡光决定先建战士宿舍,使战士们早日住进房子,保障他们的健康。
  木工厂按照石河子建城工程处设计的房屋建筑施工图纸,制作统一规格的门窗、屋架、檀条、椽条,并负责油漆和玻璃、五金的安装。
  施工连队负责自己的工程材料加工,主要包括卵石、砂子、土块、苇箔等。当时没有运输工具能到河床上装运卵石砂料,也没有能力修建全砖的房屋。工程处就发给各施工连队统一的土块模子,在工地附近制作土块。又引来玛纳斯河水作为施工用水,在渠道附近挖沉砂池,沉积玛纳斯河水中的沙砾用来解决砂料。关于建筑房屋使用的基础材料卵石,开始是承包给附近农民,可使他们利用农闲时间赚取一些运费。施工部队先预付给他们一笔运费买牛马大车,他们从大渠两岸或玛纳斯河河床上捡运卵石交给施工大队,按立方付钱,从预付款中抵扣。但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证明,农民没有足够能力做这件事,10天运不到1立方卵石。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战士们想起他们挖井时曾在地下挖出大量卵石的情况,估算费用从工地挖卵石比包给农民还节约一些,时间又有保证。于是,规定在各项建筑放线定位之后,在建筑位置的东南方(地势高的方位),按照卵石需要数,相应地挖开地面,把地表1米多厚的黄土挖出并积存在坑口的一边,在坑中砂石混合层里选出直径10厘米以上的卵石,然后把地表土填回坑里,平好地面。少量混凝土砂石料也从这种坑里筛选。这个办法用了4年,一直很顺利。由于当时设计的房子室内地面比室外高几十厘米,这一段墙基在室内是地下,在室外是地上,容易受盐碱侵融风化,用砖砌这段墙脚,在室内防潮,在室外美观,延长了土坯墙的寿命,但在工序上必须等待新砖出窑。而砖瓦的自产自用,需要经过计算坯、建窑、装窑、烧窑、出砖一系列生产流程,无法加快进度。既要用砖又不能误工,工程处只好安排建筑连队把出砖以前的时间用于其他工作,避免出现停工待砖的现象。11月,第一批供指战员住宿、办公、生产用的木结构平房竣工,共733间,22163平方米。其中包括二十二兵团领导机构的办公室、干部宿舍、子女学校(现师范学校)、青年馆(人民电影院正后方)、招待所(现3小区东北角)、木工厂、农具厂、农试场(现农垦科学院)、各师办事处(现13小区东南部)等。
  第一批房子建成后,战士们住进了自己建成的宿舍:方砖地、灰顶棚、玻璃窗、木板通铺。兵团领导的心平静下来。除了战士宿舍装了玻璃窗外,其余房子大部分只有窗框,没有窗心子。因为木工制作赶不及,过冬只好在窗框上钉上木条、糊上纸。木工厂冬季赶制窗心,次年春季才能装上玻璃。从1951~1954年都是这样。新疆有四五个月是冬天,房子靠生火取暖,因此火炉、火墙的质量是人人关心的问题。为了保证火墙能烧热,工程处开过多次会,讲过多次课,发过多种图。有的火墙在十年动乱时还用着,可见当时的工程质量。
  这年冬天,2000多人在石河子荒原上安居下来,荒原的面貌也因新城的出现而开始改变。
   (石河子档案馆提供)
  图为1951年-1954年石河子建城工程处干部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