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爹娘》:唱响屯垦岁月的深情赞歌
莫丽德尔·塔帕衣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05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一
《屯垦爹娘》是在今天讲述昨天的故事。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随处可见的现代感,而昨天的故事充满着艰苦岁月的沧桑和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壮美。歌曲把今天和昨天很好地碰撞、交织在一起。
“我们对兵团的爱藏在这首歌的每一个字和每一个音符里。”《屯垦爹娘》的词作者和曲作者这样形容歌曲的创作过程。
《屯垦爹娘》的词作者郭黎和曲作者杨淞建,都是军垦后代,父母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参与了兵团建设,父辈经历了屯垦戍边的一个个传奇,他们对老一辈军垦人充满了敬意。
郭黎和杨淞建在兵团工作、生活,心中对兵团有着无比的光荣和自豪。踏着父辈的足迹,他们下定决心,要让兵团精神在这块“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上永远传承。
郭黎谈起创作这首歌的过程时说,是军垦前辈们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她想为逝去的先辈们创作出最好的歌词。
每当她伏案疾书时,母亲青春的身姿、父亲英雄的模样就呈现在眼前:当年,英雄的父亲跳下战马,在玛纳斯河岸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当年,年轻的母亲一路唱着歌儿上天山。和母亲一样,大多数女兵年龄只有十六七岁。因为女兵们的到来,戈壁荒滩从此有了花的芬芳。
第一代戈壁母亲的笑声和摇篮里婴儿的啼哭声,成了荒原最动听、最美妙的歌……70年过去了,英雄的父亲和戈壁母亲成为一尊尊雕像,荒原变成了绿洲,戈壁滩上“长”出了一座新城。
于是,木犁、歌声、河岸,还有绿洲、新城、雕像……这些字眼如一个个精灵般跃于纸上;于是,一首心底里的歌便如泣如诉地流淌出来:
“在我的家乡有座雕像,它珍藏着母亲青春的模样。
一曲歌谣唤醒亘古荒原,一片绿洲是我梦中天堂……”
对于曲作者杨淞建来说,《屯垦爹娘》谱曲的过程尤为难忘。
2013年的一天,杨淞建受邀为《屯垦爹娘》这首歌词谱曲。
“在我的家乡有座雕像,它记忆着父亲英雄的模样;一把木犁惊开千年戈壁,一座新城是我幸福天堂……”读完歌词,他感到血脉偾张,同时压力倍增。
酝酿了整整一年时间,杨淞建都没有动笔,他一直在思索:到底什么是兵团文化,如何将兵团文化融入歌曲创作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歌的情感基调,他和父母一起前往“军垦第一犁”、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等地,前往父母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寻找那些流逝的岁月。
一次,杨淞建突发奇想,让母亲为他读一遍歌词,听着母亲带着方言的朗读,他顿时灵感迸发。“豫剧、京剧、昆曲等都有本地语言特色,为什么不能创作出具有兵团特色的歌曲呢?”拿起纸和笔,杨淞建很快就把曲子谱好了。
第一次到录音工作室演唱这首歌曲时,杨淞建与歌手陈光交流了很久。经过反复练习,陈光终于录制好了歌曲。
2014年,《屯垦爹娘》入选石河子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经过舞台进一步包装,歌曲以歌伴舞的形式正式与观众见面,演出获得了成功。
郭黎和杨淞建听着《屯垦爹娘》,心中感慨万千。这首倾注了他们所有情感的歌曲,也走进了很多人心里。很多老军垦看了演出后,称赞《屯垦爹娘》是“兵团人的红歌”,听了很感动。年轻人则称,《屯垦爹娘》是“不一样的流行歌曲”,很给力!
二
站在石河子市将军山上远眺,一幅秋日里的田园城市风景画尽收眼底。
秋天的石河子深沉、温婉、柔情,金色的落叶层林尽染,配上金灿灿的阳光,看一眼就能让人沉醉其中。
“玛河岸边的歌声啊,一个动人的故事世代传唱;
一片绿洲一座新城,永远铭记着我的屯垦爹娘……”
歌曲中的玛纳斯河从石河子市东侧缓缓流过,滋养着两岸的城镇人家。
只要有时间,居住在石河子的老军垦陆振欧,就会和家人一起在明珠河畔转一转,看一看石河子,这个他奋斗和建设的地方。这是他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
“石河子原本是玛纳斯河冲流而过的一条卵石沟,里面都是碎石头,一片戈壁荒滩,只有几十户人家,一条街上有几间杂货铺、铁匠炉和马车店。”陆振欧说。
1949年底,陆振欧从中国军政大学广西分校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1950年,他随部队来到人迹罕至的戈壁荒原石河子,一待就是70个年头。
陆振欧清楚记得,1950年,就在这片戈壁荒滩上,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将军宣告: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起一座新城。霎时间,戈壁滩上人喊马嘶,一片沸腾。
有了想法,还得有规划。“王震将军从上海请来规划专家。”陆振欧说,1951年,由上海建筑专家组成的规划设计小组,很快拿出石河子市城市建设方案草图。当年5月,石河子城市建设大幕开启,年底即建成土木结构平房733间,修筑道路14.7公里。
陆振欧感慨地说,那张规划图里,城市道路设计宽广,防风林带布局合理,这些都为后来建设绿色美好城市奠定了科学基础。
许许多多的像陆振欧一样的战士们在一片没有道路可走的亘古荒原上,用一辆辆链轨车披荆斩棘,蹚出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一代代兵团人接过“屯垦爹娘”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石河子市的“兵二代”“兵三代”“兵四代”,继续守护、建设这片土地。
“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你说它是城市,却有田园风光。你说它是乡村,却有许多工厂。苍郁的树林里面,是一排排的厂房……”岁月洗礼过的石河子市,就如艾青的《年轻的城》中所写,已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戈壁明珠,闪耀在玛纳斯河畔,成为兵团人的骄傲。
三
“生在洞庭湘江边,壮志凌云到边关。且守边疆且屯田,新疆旧貌换新颜。立下愚公移山志,戈壁沙漠变江南。莫惧屯垦一代终,后人济济满天山。”这是八师石河子市老军垦刘玲玲写下的一首诗。
作为八千湘女中的一员,“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1952年,正在长沙岳麓中学读初二的刘玲玲刚满14岁,看到新疆招聘团在长沙的招兵告示,她便坐不住了,马上跑去应聘。
“你去新疆能干什么呢?”
“我可以去兵团的文工团!”刘玲玲现场唱了首歌,并即兴跳了支舞。第二天,看到报名公示上有自己的名字,她高兴得不得了。
去新疆的路上,途经西安时,一个修鞋的老人看见她背上的雨鞋哑然失笑,说,新疆都是沙漠,少有雨水。风沙来了,人都要躲到骆驼肚子下面。这雨鞋带去有啥用呢?
带着好奇与憧憬,刘玲玲与潇湘烟雨中的长沙告别,走进了大漠风沙。
住地窝子、喝苦咸水、吃玉米面,没有新衣裳、没有化妆盒,女兵们与男同志一同挖水渠、扛麻袋、栽种棉花、开展劳动竞赛,也与男同志一同进行扛枪训练。
一手拿枪、一手拿锹,在戈壁滩绽放爱情之花,养儿育女,建设城市……刘玲玲和其他女兵一样,在兵团奉献了青春,经历了一生。她们的芳华,在兵团绽放。
时光荏苒,岁月早已将出发时风华正茂的少女,变成了回来时饱经风霜的奶奶。不变的是她们坚守的为祖国奉献终身、改变边疆面貌的初心。
“在我的家乡有座雕像,它珍藏着母亲青春的模样,一曲歌谣唤醒亘古荒原,一片绿洲是我梦中天堂……”刘玲玲说,这几句歌词就是在写她。
八千里路云和月。和刘玲玲一样的湘女们给兵团带来的不仅是歌声和欢乐,还有发展和希望。在她们中间,出现了新疆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女歌唱家、女教师、女护士、女医生、女农业专家、女会计等。
同时,她们也是兵团第一代母亲。她们,在戈壁滩上养育了一代代兵团人。
有人说,她们像雪莲,盛开在天山;也有人说,她们像胡杨,屹立在荒漠;还有人说,她们像戈壁荒漠中的骆驼刺,在戈壁滩上留下了足迹。
正如《屯垦爹娘》里所唱:“一座新城一片绿洲,永远铭记着我的屯垦爹娘。”
当荒原中的新城拔地而起,“屯垦爹娘”们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当沙漠变成绿洲,“屯垦爹娘”们已是满头白发。他们所经受的一切和所奉献的一切,这片大地铭记在心。
秋日的玛纳斯河,如一条灵动的蓝色丝带,静静流淌,蜿蜒穿过八师石河子市,见证着岁月的沧桑,默默记录着一代代兵团人挥洒汗水,把戈壁变成了绿洲的模样。
石河子市,一座与玛纳斯河相互依偎的城市,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屯垦爹娘的故事。他们沿着玛纳斯河,修筑堤坝,引水灌溉,让干涸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他们的努力下,一片片绿洲在戈壁滩上崛起,麦浪滚滚,瓜果飘香。
“在我的家乡有座雕像,它珍藏着母亲青春的模样,一曲歌谣唤醒亘古荒原,一片绿洲是我梦中天堂,玛河岸边的歌声啊,一个动人的故事世代传唱……”
2014年,一首《屯垦爹娘》很快传遍石河子市。这首纪念军垦前辈,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屯垦戍边事业,歌颂一代代兵团人幸福美好生活的歌曲,成为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兵团惟一的获奖作品。
歌曲带着听众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艰苦却又充满希望的岁月……
↑《屯垦爹娘》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