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方绿意盎然 蔬果飘香戈壁荒滩
——记南疆沙漠种菜人周成龙通讯员 郭英文 文/图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12月23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墨洛产业园狂风肆虐、飞沙走石,水源稀缺,土壤贫瘠。石河子城投集团西部绿珠有限公司党员周成龙(见右上图)用一片赤诚,在这片不毛之地书写着绿色的“果蔬梦”,守护一方绿意盎然,蔬果飘香戈壁荒滩。
契机:
响应南征意若磐
和田路远岂辞难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做活这个“棋眼”才能全盘取胜。2023年3月9日,34岁的周成龙接到公司任务——到南疆开展大棚蔬菜种植工作。他未作丝毫犹豫,背上行囊赶赴1534公里的和墨洛产业园。此后的无数个日夜,他舍弃“父亲”“丈夫”与“儿子”的身份,远离舒适的办公环境和城市生活,与沙石、尘土、大棚为伴,为当地的蔬菜产业上下求索,深耕新疆现代农业之路。
阻碍:
苦境难磨公仆志
汗水如霖润瘠滩
初到产业园,一眼望去,以胡杨、沙枣树为主的百万株林木在沙漠边缘一字排开,延伸百余公里。一边是荒漠沙丘,一边是阡陌大棚,很难想象,在这里如何种得出蔬菜?而困难远不止此。和田每年3到6月为风沙期,漫天的沙尘不仅考验着周成龙,更考验着立在沙漠中的大棚。
“滴灌井水年年全苗,年年产量不够,因为沙土地漏水漏肥比较严重,在每年七八月份高温天气时耐旱性又极差,而土壤中的盐碱会加剧死苗枯苗,土壤板结后磷、钾等元素很难被菜苗吸收。”周成龙说。
土质改善是关键。周成龙便开始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向专家、周边种植户走访、请教,他像一棵急需知识雨露滋养的“风滚草”,不是在大棚里就是在去大棚的路上。棚外高温炙烤,棚内缺氧难耐,别人都说他有些魔怔,他说虽然缺氧但不缺精神!
探索:
深耕细作植新梦
巧手慧心破难关
为改善沙土地土质,周成龙及团队决定给大棚里的土壤来一次“大换血”。他前后施农家肥1260方,慢慢探索出自己的“施肥经”,如“在高温天气及关键时期,定期加大水肥的投入及频次”“带肥少量多次,单次少带”“长短布管”等一系列经验。和田地区与山东的地理纬度相近,光照时间长,在农业生产中对喜光作物生长极度有利,适合发展蔬菜种植,于是周成龙邀请山东技术专家传授农药的配制和使用方法以及作用。为减少冬季大棚温差,公司给每个大棚增添了加温设备,配合棉被及塑料薄膜的定时收放,可以保证大棚夜晚温度在7-10摄氏度,“晚十一点摸排温度,早六点检修设备”成了他雷打不动的每日工作习惯。
成果:
棚暖无忧寒暑季
喜看菜蔬尽朝晖
为了让大棚蔬菜长势更好,周成龙和公司团队积极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塔农大科研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探索致富新路径。截至目前,周成龙共服务39座蔬菜大棚,占地面积200多亩。
公司种植的蔬菜品种除了长茄外还增加了西红柿、彩椒、西芹、羊肚菌等,这些蔬菜不仅在和田北慕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还发往阿克苏、喀什、库尔勒、乌市九鼎批发市场等地销售,有的蔬菜远销中亚国家。
从一颗种子到人们餐桌上的菜肴,育苗、定植、采收、科技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生活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已然形成。周成龙说:“我就是想画一幅关于南疆农民致富的画。”
初心:
党员风采南疆绽
绿梦催开万木繁
当地居民如克亚姆来大棚基地工作两年了,因其丈夫长期不在家,之前她一直在家里照顾三个孩子。她说:“在沙漠里种菜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工作,公司领导还把大棚耳房改造成了孩子们学习和玩耍的场地,亚克西!”
为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周成龙利用午休时间常态化开展“专业术语国语课堂”“技术手把手”等特色课程(见下图)。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让她们对未来生活有了梦想,改变了女性“围灶台、家中宅”的观念。周成龙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笔者问起有没有遗憾时,周成龙红着眼眶说:“我是10岁女儿作文里《不回家的爸爸》,是4岁儿子口中关在手机里的爸爸,也是妻子身边缺位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