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年味 就是留住根和魂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23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刘胜 丁瑞
时光荏苒,一晃又是一年。腊月和正月,作为农历岁末年初,是中国人的“过年季”,有着说不尽的诗意,更有道不尽的年味。
据1月16日的《石河子日报》报道:由石河子群艺馆举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非遗贺新春走基层系列活动第一站赶到了石总场北泉镇,演员表演了经典的戏曲选段、民族器乐演奏,也有融合当代流行文化的创意节目。在向阳街道各社区,文化志愿者们均面向居民开展里“述说春联历史,写下春联祝福”主题活动,吸引了一大波萌娃“铁粉”。军垦社火更是石河子老百姓春节文化大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正餐”,每年的元宵节石河子万人空巷,热闹喜庆的气氛为节日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了传统美食和年俗,石河子人还创造了不少新年俗,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村晚”:当舞台一搭、红布一拉,音响传遍全村。当舞龙队登上舞台,龙跟着绣球游、穿、跃、翻,观众掌声连连。当居民化好装、穿上演出服,自编自导自演舞蹈、小品、曲艺……社区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台台社区“春晚”,承载着人们难舍难离的乡音乡情,传递着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欢欣喜悦。
正是诸多美食和年俗,共同构成了过年的味道。去年,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春节成为了世界性节日,但首先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标识——过年不只是吃喝玩乐,还是在享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是在吃喝玩乐之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阖家团圆之际凝聚砥砺前行的力量,在举国欢庆之中寻找中国人的根和魂。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年俗成了中国人最讲究、最斑斓的文化习俗。从美食到祝词,从礼仪到民艺,年俗的背后,涌动的是家的向心力、节日的向心力、文化的向心力。这样的向心力,正是以一道道美食、一种种年俗、一个个“老规矩”、一场场活动为载体的,年味就是它们共同散发出来的味道,共同营造出来的氛围和仪式感。
是的,任何节日都得有载体,就像元宵节要舞狮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没有载体,节日就和平常日子没有区别。没有种种过年的习俗,过年就会缺少感觉——为什么乡下的年味比城里浓?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乡下过年有很多“老规矩”。譬如在笔者的老家,除夕那天每顿吃什么都有讲究,为了置办这些年货,人们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忙碌,年的味道早就扑面而来。除夕晚上一家人有的忙着贴对联,有的忙着烧香祭祖,有的忙着做年夜饭,这种愉快的忙碌就是过年的感觉。初一早晨必须早起拜年,整个村子一片热闹喧哗,你会真切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节日文化来滋润心灵和充实精神世界。过年的种种好习俗不仅不能丢,还要发扬光大,并创造出更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新年俗,让传统节日、文化传统历久弥新,让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住“从哪里来”“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