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创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16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面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小马拉大车”突出矛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深入贯彻党中央为基层减负决策部署,探索出“制度重构+数字赋能+协同治理”的实践路径,为破解基层权责失衡、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鲜活样本。
以制度创新厘清权责边界,破解“马小车大”困局。中央《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科学界定基层治理权责”。第八师石河子市针对基层“责任无限、权力有限”的症结,打出制度创新组合拳。在职能重构方面,通过制定《团镇履职清单》,将基层法定职责细化分类,明确不得转嫁基层的事项。实施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使基层干部摆脱了“无限责任”困扰,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明显减少,基层干部处理非本职工作时间大幅压缩。在机构改革领域,创新实施“瘦身健体”工程。全面梳理议事协调机构数量,按照“职能相近合并、临时机构撤销”原则进行精简,仅保留核心议事机构。在向阳街道,通过建立“职能争议协商机制”,解决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职责交叉问题,基层干部“多头应付”压力显著缓解。这些制度创新生动诠释了中央关于“为基层明责减负”的要求。正如师市党委在2024年师市基层治理推进会上要求,“减负不是减责,而是通过制度性安排让基层聚焦主责主业”。
以数字赋能技术革新,破除“指尖形式主义”。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数字留痕”顽疾,第八师石河子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的重要指示,构建智慧治理新生态。建设“市域治理一体化平台”,整合团场和部门数据资源,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基层报表尽可能地压减,重复填报率明显降低。社区工作者日均填表时间缩短至之前的四分之一,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创新“云端治理”模式,开发“石时办”APP,探索建立“群众扫码—智能分派—干部掌办—AI考评”闭环。系统处理群众诉求效率显著提升,办结率超过95%,基层现场处置量下降至以前的50%左右。同时建立政务应用“准入清单”,清理合并重复性数字平台,根治“每项工作一个APP”乱象。这些实践印证了中央关于“数字技术要为基层减负增效”的要求,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以协同治理配合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治新格局。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需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第八师石河子市以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形成合力,走出“减负不减效”新路。构建综治联动体系,整合公安、司法等常驻部门,联动轮驻单位。通过“派单—接单—评单”机制,物业纠纷化解周期缩短至以前的五分之一,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这种“物理整合”催生的“化学反应”,使基层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善治”。深化“放管服”改革,向团场下放行政审批权,赋予街道综合管理权。设立“综合执法服务站”,整合执法队伍,重复检查大幅减少。同步建立“反向评议”机制,基层对上级部门服务评分纳入绩效考核,倒逼机关作风转变。培育“红色物业”品牌,组建物业企业联合党支部,打造“15分钟党群服务圈”。通过“居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解决民生问题,物业费收缴率明显提高。这种治理创新既减轻了基层包办压力,又激活了群众自治活力。
第八师石河子市的实践揭示,构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破解“小马拉大车”需把握三大关键,制度创新是治本之策,数字赋能是关键支撑,协同治理是活力源泉。面向未来,需持续深化三项改革,一是构建“权责适配”制度体系,完善基层保障性转移支付机制;二是推进“数智治理”迭代升级,建立全疆统一的基层数据共享平台;三是健全“共建共治”激励机制,将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纳入治理共同体。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场深刻变革。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要“完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第八师石河子市将持续探索边疆地区治理新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让治理效能持续释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答卷。(王斌)
(作者单位: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