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一潭“活水”养“大鱼”

——市人民医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纪实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07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通讯员 康晓东 李佳瑞
日前,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师市总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考核中位列473名、兵团师级医院排名第一,一举跨入全国500强行列。
  “功以才成,业由才兴”。近年来,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实施“人才兴院”战略,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健全激励机制,搭建培养平台,努力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和发展优势,有效激活了医共体改革发展新引擎,有力促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
广开“贤”路“引”人才
  市人民医院聚焦紧缺人才,搭建引才平台,配套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干部选拔聘用管理办法、外聘专家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薪酬发放办法等10余项有关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措施。医院储备、培养中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才777人,大学及以上学历1029人,其中硕士、博士人才100人。
  “搭桥设台”,提振影响力。有效利用“丁香网”“云校招”“千名硕博,智汇石城”“国聘行动”等招聘平台引才项目,打通与全国各地求职者的招聘渠道,吸引近万人投递求职志愿。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内地近10家高校搭建“实习+就业”人才培养平台,近三年新招录大中专毕业生794人,为医共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外引内联“育”人才
  市人民医院利用“组团式”医疗援疆的契机,引进数十名援疆博士、专家。通过门诊、手术、查房、学术交流和培训的方式,实施了数十项新疆、兵团、石河子市首例新技术、新项目,帮助培养了一批技术精良、医德高尚、社会认可的人才队伍,满足垦区百姓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造福垦区群众。
  蔡钢、邱强、白长川、李国信等疆内外名医工作室在市人民医院的建立,犹如一张张靓丽的名片,提振了医院的影响力,增强了医院整体实力。  
  在综合性医院,长期存在“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现象。“中西医并重,协调发展”是该院党委的统一共识。该院携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建立“名中医工作室”,通过师带徒等形式,用鲜明的中医特色,培养带教了一批专业中医技术骨干人才。
  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目前,已选送20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盛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
  同时医院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在职职工学历提升。现已培养在职学历提升8人,其中2人脱产攻读博士。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8个专家(博士)工作站(室),创建“阜外医院——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病技术培训平台”等3个交流平台,近5年获批师市级以上人才项目21个、师市“名医工作室”2个,为医院累计培养骨干人才千余人。
因地制宜“用”人才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全面取消中层干部行政级别,树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自主聘任2名业务副院长,调整中层干部200余人次,医共体内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363名员工按照程序转为备案制管理,47人在医共体范围内动态调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形成人才蓄水池良性循环。
  通过选派100余名高年资医师下沉各团场分院,手把手帮扶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诊疗2万余人次,巡诊、义诊2000余次,教学查房1000余次,培训近5000余次,远程心电图、动态血压、CT、超声等检查诊断超20万例,协助开展新技术近300项,基层诊疗水平和患者就诊率,满意度逐年提高。
  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新院区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设计,占地13.2781公顷,总建筑面积178831平方米,医疗综合楼、行政办公楼、后勤保障楼为相连通的整体性建筑,能有效解决医疗学科分区问题,建成后将提高师市职工群众的就医水平,全面提升区域三甲医院的硬件设施、医疗水平、服务功能、就医环境,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康复、保健的需求。
  届时,医院将形成崭新的医疗新格局,医院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识才、引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评上三级甲等医院后,对医疗人才有更大的需求,同时也为医疗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
  龙腾新年,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刘成刚表示:“将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更多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优秀医疗人才,持续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