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理论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以往报纸

增强新时代基层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处置能力

石河子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4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杨晨

 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持续关注和回应社会关切,及时解疑释惑。有力批驳错误言论,澄清是非、以正视听。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快速普及,我们已悄然处于全媒体的新时代,网络已成为新的“舆论场”。网络舆情传播快、渠道广,参与主体多元且具有隐匿性,复杂多变,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直接面对民众,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若不能敏锐捕捉舆情动态,及时、有效加以引导处置,那么看似微小的事件,在网络的发酵下,可能演变成影响恶劣的公共事件。因此,加强基层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处置能力是当前各项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旗帜引领,提高政治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基层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网络舆情工作是关乎党和政府执政根基的重要政治任务,把政治工作作为第一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贯穿于网络舆情引导处置工作全过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团结人民,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基层干部要多关注媒体平台上的群众声音,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换位思考,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答疑解惑。同时,坚决打击虚假信息传播,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网络舆情工作是倾听民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凝聚民心的新窗口,基层干部要用真心实意化解网民情绪,赢得民众信任与支持,避免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增强民众的幸福感,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科学高效,积极正面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要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在舆情应对中,基层政府务必尊重事实,不夸大、不隐瞒,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信息传播。其次,要把握“时度效”。“时”即时机,舆情萌芽阶段要迅速介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稳定民众情绪。“度”即尺度,回应舆情时,要知道“说什么”“说多少”“如何说”,措辞恰当,行动适度。“效”即效果,通过有效引导平复舆情。持续跟进了解处置效果,防止次生舆情的发生。同时,要科学设置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优势,根据舆情发展及民众关切点,合理设置正面议题,鼓励民众参与讨论,引导舆情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淡化负面影响,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与时俱进,提升网络舆情化解素养。面对网络舆情,基层干部不能抱着“等”“靠”“要”的心态,要积极行动,抓住黄金时间,防止负面舆情发酵,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与担当,不能依赖上级指示或其他部门冲锋在前,自己抱着“宁少做,不犯错”的错误观念。此外,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新时代媒介知识与舆情引导处置技巧,分析探讨典型舆情案例,参加线上线下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网络舆情化解素养。在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环境中,搭建与民众沟通的网络桥梁,深入民心,筑起防范负面舆情蔓延的“防火墙”。
  身处全媒体新时代,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给基层干部的网络治理工作带来诸多新挑战,基层干部要以构建新时代舆情引导处置的新格局为职责和使命,为进一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坚实力量,助力国家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