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石河子高质量发展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06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赵红斌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的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
目前,八师石河子市正处于政策红利叠加、资源禀赋激活、改革动能释放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师市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师市要积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推动师市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实现从“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阶段性转换。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师市要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为重要改革方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因地制宜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谁能在创新上下好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师市要聚力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让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是要针对产业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要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作用,强化科研组织、协同攻关、应用转化。鼓励石河子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联合师市企业,重点围绕师市九条产业链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鼓励师市企业引进疆内外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在师市转化。二是要瞄准科技和产业前沿加强布局。结合师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要瞄准高端、智能和绿色等方向,加快煤化工产业、纺织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三是要加速推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要持续推动石河子大学及“9+1”对口高校、科研院所、援师市省市科技部门、国家级园区、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合作。要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贯通概念验证、中试转化、强链补链全流程,解决制约师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问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比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才建设为支撑。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一方面,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构建“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要紧紧围绕师市“2+2+5”定位定向进行系统人才布局,实现差异化、错位化、特色化发展。要解放思想抓人才,拓宽视野和创新方式,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更好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科学选才,把握好“塔尖人才”和“基础人才”“前沿领域人才”与“后方支撑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金字塔。另一方面,要打造人才干事创业新型平台,深化重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方面,要逐步探索建立“分类评价、多元参与、市场认可”的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发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实行差异化评价标准,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在人才激励方面,要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客观上会促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而主动完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展新型生产关系,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其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实现高效要素配置需构建适配新型生产关系,其中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关键。一方面,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提高师市经济产业承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各类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的流动成本。另一方面,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师市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第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