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 你了解吗?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1月19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最近在精神科门诊工作中,笔者欣慰地发现,大众对抑郁症的理解和接受度在提升。然而,对于抗抑郁药,大家仍然有很多误解,让我忍不住想替抗抑郁药发声:不要再冤枉抗抑郁药啦!它虽然不够完美,但却是最希望帮你赶走抑郁症的宝宝。
案例1
“啊,真的要吃药吗?我觉得自己能扛过去。”重度抑郁伴自杀观念的男孩,用纯真的大眼睛望着我,即使经过了好几回合的battle,他还是坚信自己能扛过去。“我觉得不吃药我也能好。”
所以,为什么你需要吃药呢?
抗抑郁药有话说:
不是每个来诊患者,医生都会建议药物治疗。门诊医生会经过细致的病史了解、精神检查、系统评估,澄清疾病的严重程度、风险程度等。通常,确诊为中度、重度患者或风险较高时,医生才会建议药物治疗,甚至住院治疗。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很重要的一条为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这些改变在短期内很难通过心理治疗、自己积极调整或其他方式得到改善。而抗抑郁药能帮助患者迅速补充或者调节,使神经递质水平达到正常,从而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
案例2
“我同学吃了药超级胖,里面肯定有激素,我不想吃。”这个清瘦女孩的眼神里全是拒绝。我问:“你确定她只是因为吃药,不是因为吃得多、不运动导致的增胖吗?”女孩说:“肯定是。”
所以,抗抑郁药一定会让人发胖吗?
抗抑郁药有话说:
抗抑郁药承认,某些药物会使人食欲显著增加,尤其在患者本人不注意控制饮食,不适度运动时,难免会导致体重增加。客观来讲,这是药物和患者本人生活方式不良共同作用的后果。
门诊医生在选用抗抑郁药的时候,会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特点及需求,对关注体重的患者,通常会选择对食欲影响小的药物,毕竟不是每种抗抑郁药都会使食欲明显增加,医生还会嘱咐患者健康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显著的体重增加。
案例3
“我吃抗抑郁药变笨了,这个药会损伤脑子,把人吃傻了。”在门诊工作中,常常听到这种怀疑的声音,认为是吃药使脑子变笨、转得慢了,工作能力也不行了。
所以,吃抗抑郁药会把脑子吃坏吗?
抗抑郁药有话说:
首先想和大家明确,通常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体力下降、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无法完成日常的学习和工作。
而抗抑郁药的作用是改善这些症状,不是“吃药把脑子吃坏了”,而是疾病本身给大脑带来的这些损害。若长期吃药还会有这种体验,需到精神科门诊复诊评估,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换药,以进一步改善病情。
案例4
“我上次吃了几天药,觉得好了,就自己停药了,现在又感觉不好了。”看着这个知识渊博的大学老师,浏览了他之前的病历,我惊讶于他前后复发了8次,却还不坚持吃药的行为。忍不住问他:“我不相信之前的医生没有告诉您要坚持服药,您为什么不听呢?”他羞赧地说道:“我吃了药感觉好了,就认为没事了。”
所以,抗抑郁药为什么要维持治疗一段时间呢?
抗抑郁药有话说:
首次抑郁发作,抗抑郁药的使用是逐渐加至治疗剂量,等病情稳定后,再巩固维持治疗至少约6个月,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逐渐减药。
首次发作的治疗往往起效快、效果好。因此,很多患者会自行停药,这大大增加了复发的风险。复发的治疗往往难度更大,药量可能更高,维持治疗的时间通常需要更长。因此,医生往往会苦口婆心地宣教解释,希望患者遵医嘱规范用药,不要做事倍功半的选择。
案例5
“我4天前开始脖子特别疼,还恶心、头晕。”1个月前调了药并坚信是抗抑郁药出现的副反应让她不舒服的患者说:“我觉得是吃药的副反应。”经过我和她母亲一起回顾用药及发生躯体不适的时间点,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是以前就确诊的颈椎病导致的。
所以,到底怎么正确看待抗抑郁药的副反应呢?
抗抑郁药有话说:
抗抑郁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很多人看到抗抑郁药说明书里写的副反应就浑身不适。抗抑郁药忍不住喊冤:“其他药物也有不良反应,甚至篇幅不短于我,为什么面对我就如临大敌?”
抗抑郁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困倦、食欲改变(增加或减少)、消化道反应(恶心、便秘、腹泻等)、手抖、血压升高、排尿延迟、性欲下降等。不同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及发生率有所不同,不代表所有的不良反应全部会发生。
刚开始服药时出现的不适常源自药物的反应,而不是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在1-2周内能缓解。此外,通过遵医嘱用药,逐渐加药或减药,定期复诊,医生会指导您最大程度减少甚至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某些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治疗方案解决;若不良反应显著,医生也会指导您换药。
所以,要遵医嘱用药,正确看待和应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案例6
“吃抗抑郁药会上瘾,太可怕了!”很多患者来门诊咨询时,最大的担忧是吃久了会上瘾,甚至没有服用过抗抑郁药的人就已经听说“吃抗抑郁药会上瘾,戒不掉。”言之凿凿,甚至能举出亲眼所见的案例。
所以,吃抗抑郁药真的会上瘾吗?
抗抑郁药有话说:
抗抑郁治疗的疗程较长,总体治疗时间可能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有些患者突然自行停药或减量,可能导致撤药反应,比如焦虑、出汗、头晕、消化道不适等,这就好比我们每天要吃饭,突然连续几天不吃,肚子肯定要饿有反应一样。这些不适可以通过遵医嘱缓慢减药而最大程度避免发生。
还有,抗抑郁药虽然本身不会上瘾,但不排除某些患者对药物有心理依赖,这种依赖也可通过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运动、转移注意力、疾病宣教、认知行为治疗等得到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某些患者因不恰当地服用镇静催眠药物而出现需要不断加量的情况,这与酒精、烟草甚至毒品的滥用类似。但是,抗抑郁药不是镇静催眠药。
我们恐惧的来源,往往是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随着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及接受水平的提升,很多患者已经可以做到及时就诊。但对抗抑郁药的误解可能会延误治疗的时机。因此,消除误解,及时接受规范化的治疗,才能使患者最大获益。
抗抑郁药真诚地希望:“不要再误解我啦,我不是洪水猛兽,有的是赤子之心啊!”
“12345”转心理援助热线电话 心理援助热线:0993-285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