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丰碑
■戴恭义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1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在兵团开发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青年,她用短暂而灿烂的生命,诠释了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成为无数兵团人心目中不朽的丰碑。她,就是模范共青团员孙贵娟。
1947年5月,孙贵娟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1964年6月,年仅17岁的她,怀揣着对祖国建设的热忱,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离开繁华的都市,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总场一分场,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热潮之中。
初到边疆,面对艰苦的环境和陌生的工作,孙贵娟没有丝毫退缩。作为青年队的一名普通农工,她热情谦虚、勤学好问,很快掌握了多种劳动技能。尽管因近视导致手头活儿干得较慢,但她从不抱怨,总是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甚至忍着手上血泡的疼痛坚持工作。她的坚韧和执着,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同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也坚定了她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1965年春,孙贵娟被调到养猪场担任饲养员。养猪工作又脏又累,气味难闻,但孙贵娟毫无怨言。她挑食挑水、打扫圈舍。为了提高养殖水平,她自掏腰包购买架子车和牛奶,悉心照料生病的小猪。同时,她还积极钻研技术,总结经验,把猪养得个个膘肥体壮,她也被评为“五好”工人。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访归来,途经新疆,视察石河子垦区,在石总场亲切接见11名上海支青。孙贵娟就是受到接见的上海支青之一。那一刻,她深知,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无数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青年的鼓励。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在这片土地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1966年3月,孙贵娟调入石总场一分场1连种菜班工作。除了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外,她还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为连队及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职工老鹿家失火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一个月三分之一的工资予以援助。她省下自己的白面馍票送给病号,自己却吃粗粮。当班里一名女工生病时,她将父母寄来的新被子借给对方,盖了整整半年。无论是积肥植树还是打扫卫生,她都主动参与,默默奉献。
1967年3月20日,连队木工房失火。孙贵娟听到消息后,奋不顾身地冲向火场。浓烟滚滚,烈火熊熊,她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扑灭大火,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即使摔倒丢失眼镜,她也毫不退缩,依然坚守在灭火一线,直到大火被扑灭。她的勇敢和无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感动。
1967年7月23日下午,正是繁忙的夏收期间。孙贵娟像往常一样,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送水。然而,就在她返回的途中,不幸发生了事故。她突然滑倒在地,被疾驰的机车轧过。尽管全力抢救,但她还是因伤势过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年仅20岁。
孙贵娟的离去,让整个连队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同年9月3日,石总场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全体职工向孙贵娟学习,石总场团委追认她为模范共青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