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年鞭炮声
■贺跃雄 口述 李秀 整理
石河子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1日 来源:石河子日报
随着2025年元旦的到来,我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60个元旦。真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眨眼,我已退休6年了。
我出生于1964年6月。退休前,我在152团宣传科工作,大半辈子都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我的父母都是九师165团的职工。父亲是汽车连的技术员,母亲是农工。我小时候,他们因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我,就把我带到在石河子的兵团独立团一营1连工作的姑外婆、姑外公身边,一直到我11岁那年才把我接回他们身边。当时,姑外婆身边还有一个亲孙子,也就是我的表弟彭树强。因此,老人平时要照顾我们两个孩子。
姑外婆和姑外公对我特别好,所以我的童年无忧无虑,每天都十分快乐。
难忘1969年元旦,那一年我4岁半。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那个元旦,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放鞭炮。
元旦的头一天,姑外婆买回来了一盒100响的鞭炮。时至今日我仍清楚地记得,姑外婆对姑外公说:“这盒鞭炮是一毛七分钱。”
元旦那天,姑外公早早地把我和表弟叫了起来,拿出鞭炮,对我说:“今天是元旦,新一年的开始,你们去放鞭炮,辞旧迎新。”
“快!快穿衣服……”听了外公的催促,我和表弟立即兴奋地快速穿上衣服,拿起鞭炮就往屋外跑。跑出屋外才发现忘记带火柴了,然后,我又转头回屋问姑外公要火柴。
拿上火柴后,望着手里的100响鞭炮,我又舍不得一次放光,就对姑外公说:“能不能留一些,慢慢放?”
“行,那就留一半,以后慢慢放。”听了我的话,姑外公找出剪刀,数到42响,剪断后递给我,随后陪我和弟弟出了屋门。
“用火柴点了捻子,然后就把炮扔出去。”站在屋门口,姑外公给我说了放鞭炮的要点。我边听边点头,然后急不可待地擦着了火柴,点燃了鞭炮上的捻子,再快速地把手中的鞭炮扔向空中。
“噼啪、噼啪……”随着一阵白烟的升起,不一会儿,鞭炮就放完了。听到姑外婆家门口响起的鞭炮声,左邻右舍的好几个大人和小孩子也跑了过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冬天特别寒冷,那个元旦的早上至少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站在寒冷的屋外,闻着空气中氤氲的火药味,我和表弟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小孩兴奋地叽叽喳喳,久久地不愿回屋。
毕竟,在那个经济还不宽裕的年代,很少有家庭在元旦这天放鞭炮。
姑外公名叫彭久有,是300余万川渝将士出川抗日的老兵之一。抗战时期,姑外公所在部队一直在华北战场抗击日军。后来,姑外公编入了傅作义的部队,驻扎在北平(今北京)。傅作义率部起义后,姑外公随部队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成了一名新疆兵团的职工。姑外公是炊事员,他是四川人,做得一手好川菜。在北平期间,他也学会了一手北方菜,还会包饺子和蒸包子。
放完鞭炮后,姑外婆和姑外公开始包饺子,我们一家子人欢欢喜喜迎新年。
过完元旦,我每天都放几响鞭炮,一直持续到过春节。春节前,姑外婆又买了两盒100响的鞭炮,我还是舍不得一次放完,而是将鞭炮剪成几段慢慢地放,每天姑外婆的家门口都会零星响起几声鞭炮声,羡煞了左邻右舍的小孩子。
从那年元旦起,后来的每个元旦,姑外公都会买回鞭炮给我和弟弟妹妹放。这难忘的日子一直持续到我11岁返回165团上学。
长大后,随着兵团职工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再也不用把鞭炮剪断分开放了。
抚今追昔,我又想起了1969年的那个元旦,想起了那清脆而热烈的鞭炮声,想起了亲亲的姑外婆和姑外公……